当时,曹丕担任五官中郎将,而临菑侯曹植凭借出众的才华声名正盛,两人各自拥有一批拥护者,朝中也因此有了关于谁将继承曹操之位的争议。曹丕派人向贾诩请教巩固自身地位的方法,贾诩回答道:“希望将军您能够弘扬道德,提升度量,亲身践行普通士子应做的事,从早到晚勤奋努力,始终不违背为人子的孝道。做到这些就可以了。”曹丕听从了贾诩的建议,从此更加严格地磨砺自己。
曹操也曾屏退身边的人,单独询问贾诩对继承人的看法,贾诩沉默不语,没有回答。曹操疑惑地问:“我和你说话,你却不回应,这是为何?”贾诩回答:“我刚才正好在思考一些事情,所以没有立即回答您。”曹操又问:“在想什么呢?”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刘表父子的事情。”曹操听后,恍然大悟,大笑起来,于是太子之位就此确定为曹丕。
贾诩深知自己并非曹操的旧臣,却常常献出深远的计策谋略,因此担心被曹操猜疑。于是,他闭门自守,不与外界私下交往,家中子女嫁娶,也不攀附高门大户。不过,天下谈论智谋计策的人,都对他十分推崇。
曹丕即位后,任命贾诩为太尉(《魏略》记载:曹丕因为贾诩对曹操说的那番话,所以即位后首先让贾诩担任三公之职。《荀勖别传》记载:晋朝司徒之位空缺,晋武帝向荀勖询问合适的人选。荀勖回答说:“三公是众人敬仰的职位,不能任用不恰当的人。过去魏文帝任用贾诩为三公,孙权还曾因此嘲笑他。” ),并晋爵为魏寿乡侯,增加食邑三百户,加上之前的共计八百户。又分出食邑二百户,封贾诩的小儿子贾访为列侯,任命他的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
曹丕问贾诩:“我想要讨伐那些不肯服从命令的势力,以统一天下,先攻打东吴和蜀汉,哪个更好呢?”贾诩回答道:“想要攻城略地的人,要先注重军事权谋;想要建立国家根本的人,则应崇尚道德教化。陛下顺应天命接受禅让,统治天下,如果用文德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变化,那么平定天下并不困难。东吴和蜀汉虽然只是小国,但它们凭借山水险阻,刘备有雄才大略,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孙权能洞察局势虚实,陆逊深谙军事形势。他们据守险要之地,在江湖上泛舟作战,想要迅速谋取他们并非易事。用兵的原则是,先确保有胜利的把握再出战,根据敌人的情况选派将领,这样才能保证计策万无一失。我私下估量朝中群臣,没有人是刘备、孙权的对手,即使陛下凭借天威亲自率军出征,也未必能稳操胜券。昔日舜帝舞动干戚,有苗氏就归服了,我认为当下应该先推行文德,再动用武力。”曹丕没有采纳贾诩的建议,后来发动江陵之战,结果士兵伤亡惨重。
贾诩七十七岁时去世,谥号为肃侯。他的儿子贾穆继承了爵位,先后担任多个郡守之职。贾穆去世后,他的儿子贾模继承了爵位。(《世语》记载:贾模在晋惠帝时期担任散骑常侍、护军将军。贾模的儿子贾胤,贾胤的弟弟贾龛,以及贾模的堂弟贾疋,都官至高位,在晋朝声名显赫。)
史官评论道:荀彧气质清秀,为人通达高雅,具备辅佐帝王成就大业的风范。然而,尽管他机敏过人、有先见之明,却未能完全实现自己的志向。(世间的评论者,大多指责荀彧协助曹操,致使汉朝的国运衰败,君臣之位发生改变,荀彧难辞其咎。虽然他在晚年与曹操产生分歧,但也无法挽回汉朝灭亡的命运。他的功绩违背了大义,他的见识也因此受到诟病。陈寿的这一评价,大概也和世人的看法相同。臣松之认为,这样的言论,实在没有领会荀彧的远大抱负。荀彧难道会不知道曹操的志向,他并非汉朝的忠贞之臣吗?实在是因为当时王道已经衰微,社会动荡到了极点,各路豪杰如虎狼般觊觎天下,人人心怀异心。如果没有拨乱反正的才能和顺应时势的谋略,汉朝恐怕很快就会灭亡,百姓也将生灵涂炭。荀彧想要辅佐当世的英雄,挽救艰难的国运,除了曹操,他还能与谁并肩呢?所以,他筹划治理国家的急事,就像拯救自己的生命一样急切,能够在艰险的局势中有所作为,使局势逐渐好转,百姓得到救助,汉朝的国祚也因此延长了二十年。这难道不是荀彧的本意,以及他仁爱宽厚的深远影响吗?等到曹操的霸业已然兴盛,篡汉的意图日益明显,荀彧选择以死殉节,来表明自己的初心,在当时保全了大义,也向后世展现了自己的忠诚。可以说他肩负重任,志向远大,品行端正。说他未能完全实现志向,恐怕是对他的污蔑吧!)荀攸、贾诩,几乎能做到谋划没有失误,他们通达事理,善于随机应变,大概可以称得上是仅次于张良、陈平的谋士吧!(臣松之认为,列传的体裁,是按照事情的类别来编排的。张良志向高远,确实不是陈平所能相比的。然而,汉朝的谋士,主要就是张良和陈平。如果不把他们列在一起,其他人就没有合适的归属了,所以以前的史书将他们合在一起,这是恰当的做法。在曹魏阵营中,像贾诩这样的谋士有很多,贾诩没有被编入程昱、郭嘉等人的传记篇章,而是与荀彧、荀攸并列,这就有些不伦不类了。况且荀攸、贾诩的为人,就如同夜光宝玉与普通蜡烛一样!它们的光亮虽然相当,但本质却有所不同。如今对荀彧、贾诩的评价,用同样的标准,尤其失去了区分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