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不分先后,能者为师。”
“不耻下问,此乃圣人教诲。”
黄子澄瞥了他一眼,不满地说:“方兄为何还替那个不知廉耻的燕王说话?”
方孝孺答道:“我只是据实而言。”
“燕王此举虽不合常规,但若其诚心求学,也可成为世人表率。”
“可惜,事实并非如此。”
他摇头说道:“燕王此举,绝非出于好学,不过是向吴王谄媚,阿谀奉承罢了,可悲可叹。”
朱允炆心中仍在谋划着在母亲寿辰宴上如何置朱允熥于死地,但此刻见他这般意气风发,内心依旧愤恨难平,杀意愈发强烈。
因心事重重,他对黄子澄与方孝孺的交谈一直沉默不语。
黄子澄低声咒骂一阵后,眉头深锁。
“开办大明军事学院,将五军都督府的左、右都督,佥事,断事官及各地镇守的指挥使悉数纳入麾下。”
“这样一来,天下的将领都将是他门下的**。”
“大明朝中还有谁能够对他构成威胁?”
方孝孺叹息一声:“如今再责骂他们,也是徒劳。”
“难道靠骂就能解决问题吗?”
然而,他捋了捋胡须,说道:“皇帝刚让他代理国政,他就做了这样的事情,把天下将领都收为**,皇帝难道真的不会怀疑吗?”
黄子澄微微一愣,疑惑地问:“当今圣上不同凡响,那天在朝堂上的事你也看到了。他对已故太子感情深厚,恨不得亲自将江山交给他。”
“蓝玉公开表示会追随太孙殿下,皇帝不但没有责备,反而给予重赏。”
“不对!”方孝孺摇摇头,“皇位的分量,绝非普通之物可以比拟。”
“皇帝刚失去爱子,那天在朝堂上突然触景生情,自然不同于往常。”
“但我就是不信,吴王真的要谋取皇位,皇帝还能坐视不管!”
黄子澄稍作思考,问道:“依你看,我们该怎么做?”
“继续散布吴王应登基为帝的谣言。”方孝孺答道,“之前我们已有安排,现在只需加大攻势即可。”
“这……”黄子澄有些迟疑。
方孝孺捻须说道:“你怕什么?吴王先夺取户部国库,如今又打着军事学院的幌子夺取兵权,若再大力鼓吹,有兵又有钱,他便是无可争议的天下第一人了。”
“皇帝还活着呢,我不相信皇帝真能容忍他这样下去。”
黄子澄看向朱允炆,问:“殿下怎么看?”
在他看来,作为朱元璋孙子的朱允炆,对祖父的性格应当更为了解。
朱允炆此刻满心都在母亲寿宴上除掉朱允熥的计划,对他们两人的谋划并不关心。
听闻此言,立刻回应:“全凭两位老师定夺。”
“既然献王殿下没有异议,那就按方兄说的办吧。”
黄子澄略一沉吟,又道:“燕王若带头,恐怕梁国公蓝玉也会紧跟其后。”
方孝孺冷笑一声:“蓝玉虽为梁国公,实际上早已不知廉耻为何物,胆大包天,有燕王带头,他肯定也会效仿的。”
黄子澄微微一笑,说道:“或许,这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方孝孺急忙追问:“难道黄兄已有良策?”
黄子澄缓缓站起,踱了几步,转身笑道:“燕王和蓝玉已经不顾廉耻,可其他武将勋贵恐怕未必如此。”
“现在燕王带头,蓝玉紧随其后,那么其他的武将勋贵们,又是否会跟进呢?”
“如果跟的话,吴王毕竟是他们的晚辈,他们内心或许会有不甘。”
“如果不跟,局势的压力下,恐怕他们也无法置身事外。”
方孝孺连连摇头,说道:“在我看来,即便他们心里略有不满,也不会轻易与吴王对抗。”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如此。有一个人,可能会站出来。”黄子澄说出一个名字,“曹国公李景隆。”
“是他?”方孝孺皱眉。
“没错,就是此人。”黄子澄道:“他是李文忠之子,也是皇亲,承袭了曹国公的爵位。”
“李景隆自小酷爱兵法,勤奋好学,举止儒雅,虽出身勋贵之家,却不似寻常纨绔那般荒唐放纵,而是极为上进,因此深受陛下的器重。”
“几年前,他还迎娶了阳成公主,被授予驸马都尉。”
“如此算来,李景隆也算是吴王的姑父。”
这里的辈分确实有些复杂。
毕竟李文忠本是朱元璋的外甥。
而李景隆作为李文忠的儿子,又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也就是自己的表姑!
不过,古人对此类事情往往并不在意。
比如父亲娶姨妈,儿子娶妹妹的事情并不少见。
当然,也有客观因素,古代子女众多,姐妹之间年龄差几十岁的情况屡见不鲜。
辈分不同,但年龄却常常能正好匹配,这也导致了一些混乱。
黄子澄接着说道:“如今燕王毫无廉耻地公开尊吴王为师。”
“但李景隆一向自视甚高,我断定他绝不会效仿,甚至会极力阻止燕王这样做。”
方孝孺眼前一亮,问道:“你有把握吗?”
黄子澄笑着回答:“我和曹国公有过数次接触,深知他的性情。”
“只要有人在这件事上稍加挑动,他一定会觉得无法容忍,从而站出来反对此事。”
方孝孺问:“莫非黄兄愿意前去游说?”
黄子澄默然片刻,开口道:“我与他相交不深,只能尽力而为。”
“此事不宜拖延,今日我就前往曹国公府登门拜访。”
……
曹国公府邸。
黄子澄送上拜帖后,就在门房**等候。
文官的地位,在这个时代远不及后世显赫。
李景隆身为开国功臣之后,又是皇家姻亲,自是摆足了架子。
此刻,他正精心修饰仪容。
李景隆生得一副俊朗面庞,身材魁梧,眉目清秀,举手投足间尽显威仪。
在众多武将勋贵之中,他尤为引人注目。
正是凭借这副仪表堂堂的模样,他在朝堂上赢得了朱元璋的青睐。
回答问题时也条理清晰,滴水不漏。
这让朱元璋愈发喜爱,于是将自己的女儿阳成公主嫁给了他。
这也表明,无论何时,良好的外貌总能带来优势。
李景隆对自身形象非常注重。
每天都要花费一两个小时整理仪容,确保以最佳状态示人。
黄子澄的拜帖送来后,就被他随意丢在一旁。
一个小小的文官求见,怎能与他精心装扮相比?
“今日京城有何动静?”李景隆一边端详镜中的自己,享受着宫女们的细致伺候,一边漫不经心地询问。
身旁的小太监弯腰回禀:“据《大明日报》报道,吴王以监国身份正式颁布诏书,创立大明军事学院,招收勋贵功臣及领兵大将为学员。”
“燕王向天下发出公开信,表示希望进入大明军事学院学习,拜吴王为师。”
如今,《大明日报》已成为京中勋贵功臣、大小官员家中每日必读之物。
起初有人因为不再免费赠送而赌气不愿订阅,但不久便乖乖掏钱买下了。
原因无他,《大明日报》上的内容与消息至关重要,不容错过。
无论是官方公告还是民间趣闻,单是有关皇帝陛下早年经历的描述,就值得第一时间了解并铭记于心。
尽管许多官员在阅读朱元璋的传奇故事后心中满是疑虑。
过去的那位皇帝,真的如传说中那般英明神武吗?
难道他真是无坚不摧、让鬼神折服、百姓追随、万民敬仰的存在吗?
要知道,那些与老朱一同打天下的兄弟们,现在还活着的可不少啊!
他们不了解当年的情形也就罢了,这些人总该清楚吧?
然而,《大明日报》上描述得绘声绘色,人、地、事皆清晰可见,这便叫他们不得不信,也不敢不信。
大家都明白,《大明日报》每天都会送到宫里,给皇帝御览。
皇帝都没说那是假的,谁敢跳出来声称《大明日报》在胡编乱造?说皇帝当年没那么神勇,在最艰难时甚至慌乱得像只无家可归的狗?
要是有人敢这么说,那不是质疑《大明日报》,而是质疑皇帝本人了。
就算有百颗头颅,也不够老朱砍的。
相反,那些从前不知晓的皇帝的光辉事迹,必须尽快知晓,并且牢牢铭记,清清楚楚地记住。
或许在与皇帝交谈时能派上用场,可以不动声色地拍下马屁。
李景隆对其他事都不太在意,唯独这两件事让他格外上心。
一是自身的容貌与仪表打扮。
二是如何夸赞上司,如何在皇帝面前展现自己。
听闻太监的话后,他不由皱眉。
随手抓过报纸快速浏览一遍,说道:“燕王还真是……”
他本想说燕王真不要脸,但随即意识到不能在宫女太监面前讲这种话,赶紧住口。
忽然间,李景隆想起另一件事。
吴王的大明军事学院招收武将勋贵为学生,燕王都已经去了,自己身为曹国公的儿子,是不是也该去呢?
“不行!”他急忙摇头。
吴王有什么能耐?
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子。
论年纪,比自己整整小了九岁。
他上过战场、带过兵、打过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