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司马彪序传》记载:司马朗的祖父司马俊,字元异,博学多才,酷爱古代文化,性格豪放豁达,气度非凡。他身高八尺三寸,腰围十围,仪表堂堂,与众不同,乡里族人都非常敬仰他。他官至颍川太守。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字建公,性格正直公正,即使在闲暇时,也保持着威严的仪态。他非常喜欢《汉书》中的名臣列传,能背诵其中的数十万字。他年轻时在州郡任职,历任洛阳令、京兆尹,后来因年老转任骑都尉。他淡泊名利,深居简出,闭门自守。他的儿子们虽然已经成年,但如果没有他的命令,不敢随意行动,父子之间严肃庄重。司马防七十一岁时,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去世。他有八个儿子,司马朗是长子,次子就是晋宣帝司马懿。
司马朗九岁时,有人称呼他父亲的字,司马朗说:“不尊重别人父母的人,也不会尊重自己的父母。”对方听了,赶紧向他道歉。十二岁时,司马朗参加经学考试,被任命为童子郎。监考官见他身材高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于是质问他。司马朗回答说:“我家世代身材高大,我虽然年幼,但没有虚报年龄以求早成的念头,这不是我的志向。”监考官听了,对他刮目相看。
后来,关东地区战乱四起,前冀州刺史李邵住在野王县,靠近山区,他打算搬到温县居住。司马朗对他说:“唇亡齿寒,温县和野王县就像虞国和虢国一样,相互依存。现在离开野王县搬到温县,只是逃避眼前之祸罢了。而且您是当地百姓的希望,如果敌人还没到,您就先搬走,靠近山区的百姓一定会惊慌失措,这会动摇民心,引发祸乱,我为您的郡内百姓感到担忧。”但李邵没有听从他的劝告。结果,靠近山区的百姓果然作乱,纷纷内迁,有的还被贼寇抢劫。
当时,董卓强迫汉献帝迁都长安,他自己则留在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按照规定应该迁往长安。但当时天下大乱,司马防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回到本县。有人告发司马朗打算逃亡,董卓派人将他抓来,质问他:“你和我的儿子同岁,难道要背叛我吗?”司马朗回答说:“您以高尚的品德,逢此乱世,清除群丑,广举贤士,这正是您虚心纳谏、将兴大治的表现。您的威德已经彰显,功业也已显着,但战乱不断,州郡动荡,百姓流离失所,虽然您在四关设禁,严刑峻法,但仍然无法阻止百姓逃亡,这是我深感忧虑的原因。希望您能借鉴历史,三思而后行,这样您的荣名将与日月同辉,即使是伊尹、周公也无法与您相比。”董卓说:“我也明白这个道理,你的话很有意思。”(按臣松之的看法,司马朗的这番话只是称赞董卓的功德,并没有对他进行劝诫。他也没有为自己辩解,而董卓却说“我也明白这个道理,你的话很有意思”,这似乎有些答非所问。)
司马朗知道董卓必败,担心被留下,于是散尽家财,贿赂董卓身边的人,请求返回家乡。回到温县后,他对乡亲们说:“董卓悖逆不道,是天下人的公敌,这正是忠臣义士奋起反抗的时候。我们郡与京都接壤,洛阳东边有成皋,北边有黄河,如果天下义军不能顺利推进,他们一定会在这里停留。这里将成为四分五裂、战争不断的地方,我们难以安居。不如趁道路还畅通,带着全族人向东迁往黎阳。黎阳有驻军,赵威孙是我们乡里的旧亲,担任监营谒者,统领兵马,足以庇护我们。如果以后局势有变,我们再观望也不迟。”但乡亲们眷恋故土,没有人愿意跟随他,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属和司马朗一起前往。几个月后,关东各州郡纷纷起兵,数十万大军集结在荥阳和河内。但各路将领不能统一行动,纵兵抢掠,百姓死伤惨重。很久以后,关东的军队逐渐散去,曹操(太祖)和吕布在濮阳对峙,司马朗才带着家人返回温县。当时正值饥荒,人吃人,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教导弟弟们,没有因为乱世而放弃学业。
二十二岁时,司马朗被曹操(太祖)征召为司空掾属,随后被任命为成皋县令。因病离职后,他又担任了堂阳县长。司马朗治理地方以宽厚仁爱为主,从不使用鞭打或杖刑,但百姓却从不触犯禁令。在此之前,有些百姓被迁移到都城内居住,后来县里调集他们去造船。这些被迁移的百姓担心自己无法完成任务,于是纷纷私下返回家乡帮助造船,由此可见司马朗深受百姓爱戴。
司马朗后来被调任元城令,又进入朝廷担任丞相主簿。他认为天下动荡不安的局面,是因为秦朝废除了五等爵位制度,导致郡国没有了军事训练和备战的准备。他建议,虽然五等爵位制度目前难以恢复,但可以命令各州郡建立军队,对外抵御四夷,对内威慑不法之徒,这是一个长远的策略。他还主张恢复井田制,认为过去因为百姓已经拥有了世代相传的土地,难以强行剥夺,所以这一制度一直未能实施。现在,经过大乱之后,百姓流离失所,土地无人认领,都成了公田,应该趁此时机恢复井田制。虽然他的建议没有全部实施,但州郡建立军队的主张,正是他的本意。
司马朗被提升为兖州刺史后,他的政绩显着,百姓都称赞他。即使在军旅之中,他仍然穿着朴素的衣服,吃粗糙的食物,以节俭为榜样。他非常喜欢研究人际关系和经典文献。同乡的李觌等人声名显赫,但司马朗常常公开贬低他们。后来李觌等人声名狼藉,当时的人们才佩服司马朗的远见。
钟繇和王粲曾着文说:“不是圣人,不能实现天下太平。”但司马朗认为:“伊尹、颜渊等人虽然不是圣人,但如果让他们几代相传,天下太平是可以实现的。”《魏书》记载:文帝(曹丕)赞同司马朗的观点,命令秘书收录他的文章。孙盛评论说:钟繇的观点是错误的,司马朗的观点也不完全正确。过去“商汤任用伊尹,不仁之人就会远离”。《易经》中说:“颜氏的儿子,大概接近圣人吧!有不好的行为,他立刻就能察觉;察觉后,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由此看来,圣人与大贤的行为和原则是一致的,他们的伸展和收缩也是一样的,治理国家、留下美名,道理上没有区别;提升太平的美德,难道要等待几代吗?“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也可以消除残暴和杀戮。”又说:“不踏着前人的足迹,也不能进入内室。”几代的论断,大概就在这里吧!与大贤相比,确实有差距。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司马朗跟随夏侯惇、臧霸等人征讨东吴。到达居巢时,军队中爆发了严重的瘟疫。司马朗亲自巡视,为士兵们提供医药。然而,他也染病去世,享年四十七岁。他临终时留下遗言,要求用布衣和幅巾(一种头巾)入殓,用当时普通的衣服装殓,不要违背他的意愿。州里的百姓都非常怀念他。
《魏书》记载:司马朗临终时对将士们说:“我身为刺史,蒙受国家的厚恩,负责管理万里之地,但还没有建立什么功劳,就遭遇了这场瘟疫。我既不能自救,也辜负了国家的恩情。我死后,希望你们用布衣和幅巾为我装殓,用当时普通的衣服入殓,不要违背我的意愿。”明帝曹叡即位后,封司马朗的儿子司马遗为昌武亭侯,食邑一百户。司马朗的弟弟司马孚又让自己的儿子司马望继承司马朗的后代。司马遗去世后,司马望的儿子司马洪继承了爵位。
《晋诸公赞》记载:司马望,字子初,是司马孚的长子。他才华横溢,很早就声名远扬。咸熙年间(264-265年),他官至司徒,进入晋朝后被封为义阳王,后来升任太尉、大司马。当时司马孚担任太宰,父子二人同时担任上公的职位,这是自中代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司马洪,字孔业,被封为河间王。
当初和司马朗一起迁徙的赵咨,后来官至太常,是当时着名的贤士。赵咨的儿子赵酆,字子仲,担任晋朝的骠骑将军,被封为东平陵公。他们的事迹都记载在《百官名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