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夔,字叔龙,陈郡阳夏人。他的曾祖父何熙,在汉安帝时官至车骑将军。(华峤《汉书》记载:何熙,字孟孙,年轻时胸怀大志,不拘小节。他身高八尺五寸,身材魁梧,容貌端庄。被举荐为孝廉后担任谒者,在殿中赞礼时,声音洪亮,震动左右。汉和帝认为他才能出众,他历任司隶校尉、大司农。永初三年,南单于与乌丸一同反叛,何熙以代理车骑将军的身份率军征讨,多次立下战功。乌丸请求投降,单于也像从前一样称臣。恰逢何熙突然患病去世。)
何夔幼年丧父,与母亲、兄长一同生活,以孝顺友爱着称。他身高八尺三寸,容貌庄重严肃。(《魏书》记载:东汉末年宦官专权,何夔的叔父何衡担任尚书,因直言进谏而被卷入党争,家族中各位父兄都被禁止做官。何夔感叹道:“天地闭塞,贤人隐退。”因此不接受官府的征召。)他为躲避战乱前往淮南。后来袁术到达寿春,征召何夔,何夔不肯应召,却被袁术强行留下。
过了很久,袁术与桥蕤一同率军围攻蕲阳,蕲阳百姓为曹操坚守城池。袁术认为何夔是蕲阳所在郡的人,想胁迫他去劝说蕲阳投降。何夔对袁术的谋臣李业说:“从前柳下惠听说征伐他国的计谋时面露忧虑,说‘我听说征伐他国之事不该询问仁人,这话为何会用到我身上呢’!”于是逃到灊山藏匿起来。袁术深知何夔终究不会为自己所用,这才放弃。袁术的堂兄、山阳太守的母亲,是何夔的堂姑,因此袁术虽然恼恨何夔,却没有加害于他。
建安二年,何夔打算返回乡里,估计袁术必定会紧急追捕,于是从小路逃脱,第二年回到本郡。不久,曹操征召他为司空掾属。当时有传言说袁术军中发生叛乱,曹操问何夔:“你认为这消息可信吗?”何夔回答说:“上天帮助顺应天道的人,百姓帮助信守道义的人。袁术既无诚信顺应之实,却指望得到上天和百姓的帮助,这不可能在天下实现他的志向。失去道义的君主,连亲戚都会背叛他,何况是身边的人呢!在我看来,他的军队必定会发生叛乱。”曹操说:“治理国家失去贤才就会灭亡。你不被袁术任用,他的败乱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曹操性格严厉,掾属处理公务时稍有差错,往往会被杖责。何夔常常随身携带毒药,决心以死免受羞辱,因此始终未遭到杖责。(孙盛评论说:君主按礼节任用臣子,臣子以忠诚侍奉君主,这样才能上下和谐,道德教化得以普及。公府掾属相当于古代的“造士”,必须选拔杰出人才,若任人得当,则治国大业兴盛;若任非其人,则会招致失败的祸患。官员若有过失,可依法贬黜;但施加鞭打之刑,以小惩示戒,难道符合“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规范行为”的理念吗?士人出仕与否,应衡量君主德行再决定;坚守节操之人,必定审慎选择自己的行为。因此高尚的人,心志高远超越世俗,岂是王侯所能臣服、名位所能束缚的!若不是这类人,委身于仕途,吉凶荣辱便由时势决定,所以箕子甘愿忍受刑罚,柳下惠三次被贬黜而泰然处之,萧何、周勃也曾入狱,难道他们不觉得屈辱吗?只是因为君命难违罢了。何夔明知当时的制度,却贪图曹操的宠信,以毒药要挟君主来逃避微小的耻辱。《诗经》说“只有这种狭隘的心”,何夔大概就是如此吧。宽容他,可以;但赞赏他,就不对了。)
何夔外任城父县令。(《魏书》记载:自从刘备反叛后,东南地区多有动荡。曹操任命陈群为酂县县令,何夔为城父县令,各郡县都任用名士来镇守安抚,后来吏民逐渐安定下来。)后升任长广太守。长广郡濒临山海,黄巾军尚未平定,地方豪强多有反叛,袁谭趁机授予他们官职。长广县人管承,聚集三千多户徒众,成为当地的寇害。议事的人打算出兵攻打他。何夔说:“管承等人并非生来就喜欢叛乱,而是习惯了动乱,不能自行回归正道,又未受到道德教化,所以不知道改邪归正。如今若用兵逼迫太急,他们害怕被消灭,必定会合力死战。攻打他们既难以攻克,即使取胜,也必定会伤害吏民。不如慢慢用恩德来开导他们,使他们得以悔过自新,这样可以不用烦劳军队就能平定叛乱。”于是派遣郡丞黄珍前往,向管承等人陈述成败得失,管承等人都请求归服。何夔派遣官吏成弘兼任校尉,与长广县丞等人到郊外迎接,奉上牛酒,前往郡府。
矣平有一伙贼人,部众也有数千人,何夔率领郡兵与张辽一同征讨,将其平定。东牟人王营,聚集三千多户部众,胁迫昌阳县百姓叛乱。何夔派遣官吏王钦等人,授以计谋策略,使其部众离散。一个月内就全部平定。
当时曹操刚刚制定新的法令颁布到州郡,又征收租税和绵绢。何夔认为长广郡刚刚设立,又经历了战乱,不能突然用法律来严格约束百姓,于是上奏说:“自从战乱以来,百姓流离失所,如今虽然稍微安定,但接受教化的时间尚短。新颁布的法令,都是为了明确刑罚、整饬法纪、统一教化。我所管辖的六个县,疆域刚刚平定,又遭遇饥荒,如果一概用新的禁令来约束,恐怕会有不服从教化的人。对于不服从教化的人,不得不加以诛杀,这就违背了观察民情、设立教化、顺应时势的本意。古代先王辨别九服的赋税来区分远近,制定三典的刑罚来平定治乱,我认为本郡应依照边远地区新建邦国的法则,民间小事让地方长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这样上不违背国家正法,下可顺应百姓心意。等到三年之后,百姓安居乐业,再用法律统一约束,就没有行不通的了。”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
后来何夔被征召返回,参与丞相军事。海贼郭祖在乐安、济南边界劫掠,州郡深受其苦。曹操因何夔此前在长广郡有威信,任命他为乐安太守。何夔到任数月后,各城的贼寇都被平定。
何夔后来入朝担任丞相东曹掾,向曹操进言:“自战乱兴起以来,各项制度初创,用人时未能深入考察其本质,因此各自引荐同类之人,忽视了道德标准。我听说,根据贤德授予爵位,百姓才会重视道德;根据功绩授予俸禄,百姓才会勤奋建功。我认为今后用人,必须先在乡里进行核查,使长幼顺序分明,不得逾越。彰显对忠直者的奖赏,明确对公正实在者的回报,那么贤能与不肖之人的区分,自然就会清晰了。此外,还可修订保荐人才不实的法令,让主管部门承担连带责任。在朝大臣中,有时接受诏令参与东曹选拔的,应各自承担选拔责任。这样上可观察朝臣的节操,下可堵塞争权夺利的源头,以此督促百官、引领百姓,如此则天下幸甚。”曹操称赞他说得好。
魏国建立后,何夔被任命为尚书仆射。(《魏书》记载:当时丁仪兄弟正受宠信,丁仪与何夔关系不和。尚书傅巽对何夔说:“丁仪与你已势同水火,你与毛玠交好,丁仪等人已害了毛玠。你应当对丁仪稍微退让!”何夔说:“行不义之事只会害了自己,怎能害别人?况且心怀奸佞之人,在圣明的朝廷岂能长久立足!”何夔始终不屈服,丁仪后来果然因凶诈虚伪身败名裂。)
曹丕被立为太子后,朝廷任命凉茂为太傅,何夔为少傅,特意命令两位师傅与尚书东曹共同选拔太子和诸侯的属官。凉茂去世后,何夔接替他担任太傅。每月初一,太傅入朝拜见太子,太子要穿戴正式礼服以礼相待;其他时间则没有专门的会见礼仪。
何夔升任太仆时,太子想与他辞别,提前准备了宴席,但何夔并无前往之意。太子于是写信邀请,何夔以国家有固定制度为由,最终没有赴约。他坚守正道到了如此程度。不过在崇尚节俭的时代,何夔的生活却最为奢华。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封何夔为成阳亭侯,食邑三百户。何夔患病后,多次请求退位。曹丕下诏回复:“礼遇贤才、亲近旧臣,是帝王的常事。从亲近角度看,你有辅佐的功勋;从贤能角度看,你有淳厚坚贞的美德。有阴德者必有阳报,如今你虽疾病未愈,但神明定会保佑你。请你安心休养,以顺朕意。”
何夔去世后,谥号为靖侯,其子何曾继承爵位。咸熙年间,何曾官至司徒。(《干宝晋纪》记载:何曾,字颖考。正元年间担任司隶校尉。当时毋丘俭的孙女嫁给刘氏,因怀孕被囚禁在廷尉府。她的母亲荀氏,被武卫将军荀顗上表救免。荀氏获释后,前往廷尉府,请求成为官婢以赎女儿性命。何曾让主簿程咸拟议,程咸建议:“大魏承继汉的弊端,尚未来得及改革制度。之所以追溯诛杀已嫁出的女子,本意是想灭绝丑类家族。但女子若已生育,就成为别家的母亲。从防范角度看,不足以惩戒奸乱源头;从情感角度看,会伤害孝子之心。男子不因其他家族获罪,而女子却要在两家受戮,这并非怜惜女弱、公平法制的大义。我认为,未出嫁的女子可随父母受刑,已出嫁的女子应随夫家定罪。”朝廷采纳了这一建议,于是制定为法令。《晋诸公赞》记载:何曾以高雅着称,加上天性纯孝,官至太宰,封朗陵县公。八十多岁去世,谥号元公。其子何邵继承爵位。何邵,字敬祖,才识深博,有治国的器量风度,官至太宰,谥号康公,其子何蕤继承爵位。何邵的庶兄何遵,字思祖,有才干,年轻时担任清要官职,终老于太仆之位。何遵之子何绥,字伯蔚,也以干练着称,永嘉年间任尚书,被司马越杀害。《傅子》称赞何曾与荀顗:“能用文王之道侍奉亲人的,大概就是颍昌何侯与荀侯吧!古代有曾参、闵损,如今有荀顗、何曾。在内尽心侍奉亲人,在外推崇礼让对待天下。孝子是百世的楷模,仁人是天下的典范。能践行仁孝之道者,堪称君子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