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年间,骠骑将军赵俨、尚书黄休、郭彝、散骑常侍荀顗、锺毓、太仆庾嶷、弘农太守何桢等一众官员,纷纷向朝廷举荐胡昭。他们在奏疏中称赞胡昭:“天性高洁,越到晚年品德越发醇厚。他内心虚静淡泊,有着伯夷、商山四皓般的气节,应当受到朝廷的征召,以激励社会的良好风气。”朝廷虽认为举荐有理,但当时战事未歇,便将征召胡昭一事暂且搁置。后来,荀顗、黄休等人再次联合庾嶷举荐胡昭,朝廷于是下诏,让胡昭所在的州郡对他进行评议。侍中韦诞却提出不同意见:“礼贤下士,征召贤才,向来是国家政务的重要内容。古代选拔人才,都要在乡里考察其品行。如今荀顗等人都是朝廷的重要官员,庾嶷也是朝中重臣,他们的举荐本应值得信任。但如果不顾实际情况随意举荐,附和下属、欺瞒上级,这绝非忠臣所为。胡昭是德高望重的长者,隐居山林多年,确实值得嘉奖,但征召之事也应慎重考虑。”最终,朝廷采纳了韦诞的建议。
时光匆匆,到了嘉平二年,朝廷再次想起胡昭的贤能,决定派公车专程征召他。然而,命运弄人,就在公车抵达之时,胡昭却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九岁。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品德,授予他儿子胡纂郎中一职。胡昭擅长书写史书,与钟繇、邯郸淳、卫觊、韦诞等人在书法领域齐名,他的书信字迹,成为众人临摹的典范,每一笔都彰显着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胡昭所处的时代,还有一位神秘的隐者焦先。焦先是河东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中平末年,白波贼兴起,天下大乱。年仅二十多岁的焦先,与同郡的侯武阳结伴而行,一路向东逃亡。侯武阳年纪尚小,身边还有老母亲需要照顾,焦先便主动承担起照顾他们的责任。他们历经艰辛,逃到扬州,焦先还在那里娶了妻子。
建安初年,局势稍有缓和,焦先和侯武阳决定西归故乡。侯武阳前往大阳登记户籍,焦先则留在陕界。但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焦先,建安十六年,关中地区再次陷入战乱,焦先在混乱中与家人走散,从此过上了孤独的流浪生活。他逃到河渚之间,那里荒无人烟,没有食物和住所。焦先只能以野草为食,饮用河水,身上的衣服破旧不堪,鞋子也早已丢失,只能赤着脚在荒野中艰难求生。
大阳长朱南偶然间发现了焦先,见他衣衫褴褛、形迹可疑,以为是逃亡的士兵,便打算派人乘船抓捕。关键时刻,侯武阳及时告知朱南:“这只是一个狂痴之人罢了!”焦先这才免去一场灾祸,还被登记在户籍之中,官府每日给他发放五升粮食维持生计。
后来,疫病横行,许多人在这场灾难中失去了生命。县里经常派焦先去处理尸体,那些童儿竖子们都对焦先十分轻视。但焦先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他走路从不走邪径,只沿着田间的阡陌前行;拾取庄稼时,也从不挑选大穗,只取那些掉落的小穗。饥饿时,他不会随意接受他人施舍的食物;寒冷时,也不会随便拿别人的衣物。他用草编织成衣裳,不戴帽子,赤着双脚,过着极简朴的生活。他还自己搭建了一个形似蜗牛壳的小庐,将里面打扫得干干净净,用木头做成床,铺上草蓐。天气寒冷时,他就生火取暖,一边烤火,一边独自呻吟、自言自语。有时,他会出去给人做帮工,只求能吃饱肚子,做完活后,他也从不收取报酬。走在路上,若是偶然与人相遇,他也会立刻躲到一旁。有人问他为何这样做,他总是说:“我不过是个草野之人,只配与狐兔为伴。”他从不肯胡乱说话,每一句话都似乎蕴含着深意。
太和、青龙年间,有一次,焦先手持一根拐杖,准备南渡浅河水。他却突然停下,自言自语道“未可也”。这一举动让人们对他的“狂痴”产生了怀疑,觉得他或许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到了嘉平年间,太守贾穆刚刚到任,听闻焦先的事迹后,特意前往他的住处拜访。焦先见到贾穆,恭恭敬敬地拜了两拜。贾穆与他交谈,他却不回应;贾穆拿出食物给他吃,他也拒绝。贾穆见状,半开玩笑地说:“国家派我来做你的父母官,我给你食物,你不吃;我跟你说话,你也不理我。照这样下去,我恐怕不适合做你的父母官,只能离开了!”焦先这才缓缓开口道:“哪有这样的道理呢?”说完,便又不再言语。
第二年,魏国大规模征兵,准备讨伐吴国。有人私下询问焦先对此次征讨的看法,焦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唱起了一首奇怪的歌:“祝衄祝衄,非鱼非肉,更相追逐,本心为当杀牂羊,更杀其羖{?历}邪!”郡里的人都不明白他唱的是什么意思。后来,魏国的军队在讨伐吴国的战争中遭遇惨败,一些好事之人回想起焦先的这首歌,纷纷猜测他歌词中的“牂羊”指的是吴国,“羖{?历}”指的是魏国。从那以后,人们都认为焦先是一位深藏不露的隐者。
议郎河东董经,对焦先的奇特气节十分赞赏,虽然与焦先并非旧相识,但还是特意前往探望。董经见到焦先后,捋着自己的白胡须,装作与他相识已久的样子,说道:“阿先,好久不见啊!还记得我们一起躲避白波贼的时候吗?”焦先只是静静地看着他,没有说话。董经知道焦先曾受过侯武阳的恩情,便又问道:“你还记得侯武阳吗?”焦先这才回答道:“我已经报答过他了。”董经还想继续与他交谈,可焦先却再也不肯回应。一年多后,焦先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