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宁,字幼安,是北海朱虚人。(据《傅子》记载,他是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人。当年田氏掌控齐国后,管氏家族便离开了齐国,有的去了鲁国,有的去了楚国。汉朝兴起后,管少卿担任燕令,自此管氏在朱虚安家落户,世代都有名节之士,历经九代后,管宁出生。)管宁十六岁时,父亲不幸离世。他的表亲们怜悯他孤苦贫寒,纷纷送来财物帮助他料理父亲的后事,可管宁全都推辞不接受,而是根据自家的财力为父亲操办了丧事。
管宁身高八尺,胡须眉毛浓密,容貌出众。他与平原的华歆、同县的邴原结为好友,一同前往外地游学,三人都敬重并亲善陈仲弓。后来,天下大乱,他们听闻公孙度在辽东地区政令畅行,社会相对安定,于是管宁便与邴原以及平原的王烈等人前往辽东避难。公孙度得知他们要来,特意准备了馆舍,恭敬地等候着他们。管宁等人到达后,见过公孙度,却并未入住馆舍,而是在山谷中搭建草庐居住。
当时,避难的人大多聚居在辽东郡的南部,管宁却选择住在北部,以此表明自己没有再迁徙的打算。渐渐地,其他人看到管宁安居于此,也陆续前来追随他。曹操担任司空后,征召管宁入朝为官,可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却扣下征召令,没有告知管宁。(《傅子》记载:管宁前去拜见公孙度时,谈论的内容只涉及经典,从不提及世事。回来后,他依山搭建草庐,凿土为室。那些渡海来避难的人,都纷纷前来与他同住,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这里就形成了一个村落。管宁在此讲解《诗》《书》,陈设祭祀用的礼器,整饬礼仪规范,彰显礼让之道,若非求学之人,他一概不见。因此,公孙度敬重他的贤能,百姓也被他的品德所感化。邴原性格刚直,喜欢依据清议来评判事物,公孙度及其下属对此心怀不安。管宁对邴原说:“潜藏的龙因不显露而成就品德,在不恰当的时候发表言论,都是招来灾祸的做法。”于是,管宁暗中让邴原向西返回中原。公孙度的庶子公孙康接替父亲掌管辽东郡,他表面上以将军、太守自称,实际上内心有着称王的想法。公孙康自谦自抑,尊崇礼仪,很想任命管宁为官,以此来辅佐自己,提高威望,可终究不敢开口,他对管宁的敬畏之情可见一斑。皇甫谧所着的《高士传》记载:管宁居住的村落里,人们在井边打水时,有时男女混杂,有时还会因为争井而发生争斗。管宁对此深感忧虑,于是买了许多打水器具,分别放置在井旁,打好水后等待他人来取用,并且不让别人知道是他做的。来打水的人看到后感到十分奇怪,询问得知是管宁所为,都各自责备自己,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争斗和诉讼。邻居家的牛跑到管宁的田地里肆意践踏,管宁看到后,把牛牵到阴凉的地方,还亲自给牛喂食,照顾得比牛的主人还要周到。牛的主人找到牛后,感到无比惭愧,就好像犯了严重的刑罚一样。因此,管宁周边再也没有争斗和诉讼的声音,礼让之风也传播到了海外。)
王烈,字彦方,在当时的名声比邴原、管宁还要高。他拒绝了公孙度授予的长史一职,甚至以经商的方式来降低自己的身份,避免卷入官场纷争。曹操曾任命他为丞相掾、徵事,可他还没来得及赴任,就在辽东去世了。(据《先贤行状》记载:王烈学识渊博,精通事理,秉持正义,坚定不移。他以颍川的陈太丘为师,与陈太丘的两个儿子结为好友。当时,颍川的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都在陈太丘门下求学,他们看到王烈才能出众、品德高尚,对他的品行赞叹不已,也都与他亲近结交。从此,王烈的英名在天下传扬开来。王烈学成之后,道德品行也已树立,便回到故乡。恰逢父亲去世,他悲痛万分,守孝三年,日夜哭泣。遇到饥荒之年,路上到处都是饿死的人,王烈便拿出自己储存的粮食,拯救乡里百姓的性命。因此,宗族之人称赞他孝顺,乡里乡亲也都认为他仁爱。王烈平日里以研读典籍为乐,还致力于培养人才,于是开办学校,大力推崇教育。他教导别人时,从不根据对方的脾气性格来区别对待,而是用道理来教诲他们,引导他们向善,远离恶行。在他的教导下,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好,良好的社会风气也得以广泛传播,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他的学生们无论出入何处,仪容举止都十分得体。即便走在市井之中,他们的言行举止也与众不同,让人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在王烈的影响下,州里乡里都形成了良好的风气,人们都争着做好事。
当时,国内有个偷牛的人,被牛的主人抓住了。偷牛者哀求道:“我一时糊涂才犯了错,从今往后,我一定改过自新。您既然已经宽恕了我,希望您千万别让王烈知道这件事。”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却让人送了一匹布给这个偷牛的人。有人疑惑地问:“这个人偷了东西,还害怕您知道,您为什么反而送他布呢?”王烈回答说:“从前秦穆公的骏马被人偷走吃掉了,秦穆公不仅没有惩罚这些人,还赐给他们酒喝。后来这些盗马者为了报答秦穆公,在战场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帮助秦穆公化解了危难。如今这个偷牛的人能为自己的过错感到后悔,还害怕我知道,说明他有羞耻之心,知道什么是恶行。有了羞耻之心,就会产生向善的念头,所以我送他布,是为了鼓励他改过自新,多做好事。”
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位老人挑着重担在路上行走,十分吃力。有个人主动帮老人挑着担子走了几十里路,快到老人家时,把担子放下就离开了,老人询问他的姓名,他也没有告知。不久之后,这位老人又在路上丢失了佩剑。有个人路过时看到了这把剑,本想放下离开,可又担心后面的人捡到剑后,剑的主人会永远失去它;想要把剑拿走,又怕弄错,于是就守在旁边。到了傍晚,剑的主人回来取剑,发现守剑的人正是之前帮他挑担子的人。老人拉着这个人的衣袖,问道:“之前你帮我挑担子,我还不知道你的姓名,如今你又在这里守着我的剑,像你这样仁德的人,我还从未见过。请你告诉我你的姓名,我要把这件事告诉王烈。”这个人这才说了自己的姓名,然后离去。老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感慨道:“世上竟然有如此仁德之人,我却一直没有发现。”于是派人去查访,发现这个人就是之前偷牛的人。王烈不禁感叹:“《韶》乐演奏到极致,连虞舜的宾客都能与之和谐共鸣。人若能受到感化,竟能达到这样的程度!”于是,王烈让国人在这个人居住的里巷前立表,以此表彰他的善行,让大家都知道他的事迹。
当时,人们有时会因为一些事情争论是非曲直,本打算找王烈来评判,可有的人走到半路就返回了,有的人远远看到王烈的居所就回去了,大家都相互礼让,认为自己应该秉持正直,都不好意思让王烈知道这些纷争。当时的辽东统治者常常亲自驾车前往王烈的居所,向他咨询政令方面的问题。王烈曾被察举为孝廉,三公府也同时征召他,可他都没有接受。恰逢董卓祸乱朝政,王烈为躲避战乱,前往辽东。在那里,他亲自拿起农具,与普通百姓一样从事农业生产,穿着布衣,吃着粗茶淡饭,却依然自得其乐。辽东地区的人都像对待君主一样敬重他。在那个世道衰败、人心不古的年代,能够识得真才实德的人很少,结党营私的人相互诋毁。那些在辽东避难的人,大多遭受了迫害,可王烈在这里居住多年,却从未遇到过祸患。在他的影响下,辽东地区强者不欺凌弱者,人多势众的不欺负势单力薄的,就连商人做生意也不会哄抬物价,做到了市场上价格统一。曹操多次征召王烈,可辽东方面总是找借口留住他,不让他离开。建安二十三年,王烈卧病在床,最终在七十八岁时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