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公孙渊却没有领会魏明帝的宽容和夏侯献的苦心。朝廷的使者到达辽东后,公孙渊竟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他调集甲兵,列成军阵,才出来接见使者。而且,他还多次在国内的宾客面前口出恶言,对朝廷使者极为不尊重。
原来,公孙渊的计吏从洛阳回来后,就向他报告:“这次来的使者左骏伯,随行的都是挑选出来的勇力之士,绝非等闲之辈。”公孙渊听后,心中顿时充满了疑虑和恐惧。等使者傅容、聂夔到达辽东后,公孙渊把他们安排在学馆中。他先是派步骑兵将学馆团团围住,这才进去接受册封。傅容、聂夔看到这阵仗,吓得不轻,回到洛阳后,便把公孙渊的种种无礼行为报告给了明帝。
景初元年,魏明帝忍无可忍,决定对公孙渊采取强硬措施。他派遣幽州刺史毋丘俭等人,带着玺书前去征召公孙渊,让他入朝觐见。公孙渊得知消息后,竟公然起兵反抗,在辽隧迎战毋丘俭。双方展开激战,毋丘俭等人出师不利,无奈之下只能率军退回。
公孙渊见自己打了胜仗,愈发得意忘形。他觉得自己有了与曹魏抗衡的资本,于是干脆自立为燕王,在辽东设立百官,任命各级官员。他还派使者持节,伪造鲜卑单于的玺印,大肆封拜边境百姓,试图拉拢鲜卑人,侵扰北方边境。
公孙渊心里清楚,这次幽州刺史毋丘俭前来征讨,绝非他一人的主意,背后必定是魏明帝的授意。他知道自己彻底得罪了曹魏,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赶忙派人前往东吴,向孙权谢罪,并表明自己已自立为燕王,希望能与东吴结为盟国,共同对抗曹魏。
可公孙渊还不想把事情做绝,他一边与东吴暗通款曲,一边又让自己的官属上书给曹魏,试图为自己辩解。大司马长史郭昕、参军柳浦等七百八十九人联名上书,言辞恳切:“我们接到今年七月己卯日的诏书,反复诵读,心中惶恐不安,仿佛魂魄都要离体,实在不知该如何是好!我们这些人,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才能平庸,本不堪大用。却有幸生在这个时代,承蒙公孙渊祖上以来的大恩大德。他们的恩泽如同雨露,滋润着我们,让我们得以享受荣华。可我们却没立下什么功劳,还常常担心自己德不配位,有负朝廷的厚望。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受到了朝廷的褒奖,得以在朝堂上留名,就像劣马跟随良驹、蝼蚁依附巨龙一般,得以加官进爵,享受荣华富贵。这份恩情,我们铭记于心,就算是死,也愿意为朝廷效力。”
“我们都知道,明君治理天下,会广纳谏言,倾听臣子的心声;臣子侍奉君主,则不应隐瞒实情。所以,我们斗胆向陛下申诉,还望陛下能明察。我们辽东郡地处边陲,与那些难以驯服的外族相邻。平日里,为了给朝廷提供赏赐,三州之地不停地转运物资、缴纳赋税,每年耗费数以亿计,致使中原地区都因此虚耗。即便如此,边境的战乱依旧不断,那些外族时常侵扰,烽火连天,告急的文书接连不断。城门白天都紧闭着,道路上看不到行人,州郡的军队在战乱中四处奔逃,损失惨重。”
“公孙渊的祖父公孙度初到辽东时,这里一片荒芜破败。是他带来了希望,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神武的谋略,将那些乌合之众聚集起来,让他们安居乐业,重新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他的威名远扬,连外族都为之震慑;他的恩泽,惠及了辽东的每一个百姓。若不是公孙度,辽东恐怕早已沦为废墟,百姓也会沦为外族的奴隶。他的功绩和品德,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世代传颂。”
“公孙度去世后,辽东的官吏和百姓都对他感恩戴德,欣然拥戴他的儿子公孙康。公孙康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发扬他的美德。他文治武功兼备,心怀天下,对朝廷忠心耿耿。在国家有难时,他积极出兵相助,为朝廷平定战乱,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功绩被朝廷铭记,藏于王府之中。公孙度和公孙康所处的时代,正值武皇帝英明神武之时。他们审时度势,选择辅佐汉室,后来又诚心归附曹魏。他们并非因为畏惧而屈服,而是真心仰慕朝廷的风范和盛德。武皇帝也十分赏识他们,对他们破格相待,无论功劳大小,都铭记于心。武皇帝还曾说:‘海北的土地,就交给你们了,世世代代的子孙,都可以拥有它。’这句话,天地可鉴,我们这些臣民也都铭记在心,一直遵循着,不敢有丝毫违背。”
“公孙渊天生资质不凡,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导,他能文能武,为人忠诚、仁惠且正直。百姓们对他十分敬仰,无不爱戴他。公孙渊继承了祖辈的基业,君临万民,他以礼治国,推行善政,使得教化得以广泛传播。他目光远大,招揽各方人才,对朝廷忠心耿耿,即便面对艰难险阻,也毫不退缩,始终坚守着忠诚的美名。”
“孙权仰慕公孙渊的威名,不远万里,连年派遣使者前来,希望能与我们结为盟友。虽然之前我们斩杀了孙权的使者,但孙权并未记恨,依旧不断派使者往来,想要与我们修好。公孙渊坚守自己的操守,不为利益所动摇,始终对朝廷忠心不二。他担心自己的忠心不被朝廷知晓,于是用计诱使孙权的使者前来,将他们斩杀后向朝廷献上首级,以此表明自己绝无二心。东吴虽然远在天边,但水路畅通,他们的船只扬帆便可到达,实在是一个强大的威胁。可公孙渊不顾与东吴结下的深仇大恨,一心坚守臣子的气节,拒绝了东吴的示好,只为向朝廷表明自己的忠诚。这份忠心,天地神灵都能见证,天下人也都有目共睹。”
“陛下对公孙渊的功绩十分赞赏,给予了他丰厚的赏赐和极高的荣誉,恩宠仅次于齐、鲁之地的诸侯,我们这些陪臣也都跟着沾光。我们一直以为,陛下的恩泽如同苍天覆盖大地,会始终庇佑着我们,让我们能尽忠职守,永保禄位。可没想到,如今却突然遭受这样残酷的对待。我们想起陛下平日里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及公孙渊祖上积累的功绩,实在是想不明白,为何会被朝廷抛弃。如今整个辽东郡都悲痛万分,百姓们捶胸顿足,痛哭流涕。自古以来,军队征伐的对象,都是那些骄横跋扈、不服从王命的蛮夷戎狄。从未听说过像我们这样忠心耿耿的藩属国,反而会受到朝廷的征讨。按照圣王的制度,对于五服之内的藩属,如果他们不履行职责,朝廷应当先施行文德教化;如果教化无用,才会出兵征伐。”
公孙渊心里明白,自己与曹魏的关系已然岌岌可危,他虽自立为燕王,却也不敢掉以轻心。他表面上依旧装作对曹魏恭恭敬敬,在自己的位置上小心翼翼地行事,时常派人向朝廷进贡,还频繁上书表达自己的“忠心”,试图让魏明帝相信他并无反意。然而,魏明帝又怎会轻易被他蒙蔽,对他的防范愈发严密。
与此同时,公孙渊也在加紧巩固自己在辽东的势力。他深知,若想在这乱世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依靠百姓的支持。于是,他时常微服出巡,深入民间,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看到有百姓生活困难,他就下令开仓放粮;得知有农田受灾,他便安排官吏前去救济。在他的治理下,辽东的百姓对他感恩戴德,都愿意为他效力。
然而,公孙渊的这些举动,在魏明帝眼中却成了他妄图谋反的证据。朝堂之上,大臣们纷纷进谏,要求明帝出兵征讨公孙渊,以绝后患。明帝权衡再三,最终还是决定再次派军攻打辽东。
消息传到辽东,公孙渊大惊失色。他看着手中的军报,眉头紧锁,心中满是忧虑。他知道,自己与曹魏的这场战争已不可避免。虽然他表面上镇定自若,可内心却十分忐忑。他担心自己的军队难以抵挡曹魏的进攻,更害怕失去辽东百姓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