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城重归大明版图,然而城内一片萧瑟,劫后余生的百姓们脸上满是悲戚与茫然。在锦州总兵府那略显陈旧的议事厅中,钱守庸端坐在主位,神色凝重。李明与马绍愉分坐两旁,三人的表情都透着对当前局势的忧虑。
钱守庸轻咳一声,率先打破沉默:“锦州收复,虽是喜事,但祖大寿那叛国贼带来的烂摊子,咱们得好好收拾。这向朝廷奏报的折子,得赶紧拟出来,把事情原原本本说清楚。”
李明眉头紧皱,按照与钱守庸早就密谋好的说辞,佯装愤怒地怒道:“祖大寿这狗贼,降清不说,还在锦州城内做出吃老弱妇孺这等丧尽天良之事,简直猪狗不如!咱这奏折里,必须强烈要求皇上诛他九族,满门抄斩,方能解我心头之恨,也能震慑其他心怀不轨之人。”
马绍愉也附和道:“确实如此,咱们得让皇上知道祖大寿所犯下罪行的严重性。而且咱们收复锦州历经多少艰难险阻,牺牲的将士不能白白流血,也得在奏折里体现出来,让朝廷明白咱们这胜利来之不易。”
钱守庸点头称是,心中对马绍愉这么识趣很是高兴,转头对着一旁待命的李师爷说道:“李师爷,就按李将军和马监军所言,立刻起草奏折。着重把祖大寿投降清军的叛国之举,还有他在锦州城内残害百姓的暴行,写得清清楚楚。另外,我军收复锦州时如何奋勇作战,面临多大困难,也都详细描述。最后明确向皇上请求,对祖大寿及其九族严惩不贷。”
李师爷恭敬地应了一声“是”,随即便铺开宣纸,研好墨汁。他略作思索,脑海中梳理着众人所述要点,随后提笔蘸墨,笔尖在纸上疾书。李师爷行文流畅,将祖大寿叛国投敌,致使锦州百姓惨遭屠戮的恶行,描写得入木三分,同时也细致地刻画了钱守庸、马绍愉、李明指挥明军将士在收复锦州过程中英明神武、运筹帷幄以及麾下明军不畏强敌、舍生忘死的英勇形象。
奏折中这般写道:“祖大寿本为大明股肱之臣,肩负锦州守土之责,却背信弃义,屈膝降清,实乃罪大恶极。其于锦州城中,泯灭人性,竟以老弱妇孺果腹,城内百姓苦不堪言,尸横遍野,惨状不忍直视。督师钱守庸、监军马绍愉秉持忠义,宁远总兵李明不惧生死,历经数战,方克锦州,收复锦州失地。祖大寿此等行径,若不加以严惩,国法威严何在?军心民心何安?恳请皇上降下天威,将祖大寿满门抄斩,诛灭九族,以正国法,以儆效尤。再者,锦州百姓遭此大劫,幸存之人生活艰难,亟待朝廷赈济安抚,助其重建家园。”
写完后,李师爷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才将奏折呈给钱守庸。钱守庸接过奏折,逐字逐句地审阅起来。看完后,他递给李明和马绍愉,两人看过皆点头表示无异议。
钱守庸随即请李明选派军中骑术最为精湛的士兵,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务必以最快速度将奏报送至京师。
时间回溯到祖大寿被困锦州之时,吴三桂彼时在京师为舅舅祖大寿求援兵。吴三桂此人久历世事,深知在朝中若无强大助力,求援之事恐难有成。于是,他不惜花费大笔钱财,多方打点关系,不仅成功拜权势颇大的大太监高起潜为义父,还暗中贿赂了朝中几位有影响力的大臣。
吴三桂在高起潜面前,声泪俱下地诉说祖大寿的困境,言辞恳切地恳请高起潜设法在皇上面前为祖大寿美言,求得援兵。高起潜见吴三桂奉上厚礼,又言辞恭顺,便应承下来。此后,高起潜多次瞅准时机,在崇祯皇帝面前拐弯抹角地为祖大寿说话。他向崇祯皇帝进言,称祖大寿向来对大明忠心耿耿,此次被困锦州,实在是形势危急,此刻正在城内拼死抵抗。若陛下此时能派兵救援,祖大寿必定感恩戴德,日后定会为大明更加尽心效力云云。崇祯皇帝听后,虽最终未能从京营抽调部队前去援救,但也派出了马绍愉千万辽东督促钱守庸组织兵马援救锦州,此后对祖大寿的处境也多了几分关注,又多次派太监传旨督促进兵。
待祖大寿投降的消息传来后,崇祯皇帝龙颜震怒,朝堂上下一片哗然,众人皆在商议如何严惩祖大寿及其相关人等。高起潜此时担心自己刚收的义子吴三桂是祖大寿外甥,会受牵连。毕竟,若吴三桂因祖大寿之事被下狱,自己不仅面上无光,也会让其他想求他办事的人认为自己没能力,连刚收的义子都保不住,转而去求其他朝中大佬,断了外财的来路。于是,高起潜寻了个崇祯皇帝独处且心情稍缓的时机,再次为吴三桂求情。
高起潜满脸谄媚,低声下气地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吴三桂这孩子一直对陛下忠心耿耿啊。当初他为祖大寿求援,纯粹是出于甥舅之间的亲情。而且,吴三桂年轻有为,弓马娴熟,在军中威望颇高,屡次与清兵对阵都有斩获。祖大寿暗中投降之时,他正在京师求援,确实并不知晓啊。陛下若因祖大寿一人之过,牵连吴三桂这样的人才,实在是可惜了。如今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山海关一带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正需要像吴三桂这样的猛将镇守,以抵御后金啊。”崇祯听后虽未表态,但内心中却对吴三桂上了心。
镜头转到崇祯八年四月初三,天色阴沉,铅云低垂。紫禁城的乾清宫内,崇祯皇帝朱由检正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批阅着堆积如山的奏章。各地军情、民生奏报如雪片般飞来,无不让他忧心忡忡。
这时,一名太监匆匆走进殿内,跪地禀报道:“陛下,锦州前线加急奏报。”崇祯皇帝听闻,心中一紧,赶忙放下手中朱笔,说道:“呈上来。”太监小心翼翼地将奏报呈上,崇祯皇帝迫不及待地展开阅读。
随着目光在奏章上移动,崇祯皇帝的脸色愈发阴沉,先是愤怒得满脸通红,随后又转为铁青。读到祖大寿投降清军,还在锦州城内做出残食百姓这等令人发指的行径时,他猛地一拍龙案,“砰”的一声巨响,桌上的笔墨都被震得跳动起来,怒喝道:“祖大寿这逆贼,简直丧心病狂,罪不容诛!”
满朝文武大臣此时都在殿中,被崇祯皇帝这突如其来的震怒吓得纷纷跪地。内阁首辅温体仁率先出列,他心思深沉,一直想巩固自己的权位,此时便想借此事打压异己,于是说道:“陛下,祖大寿叛国,其罪当诛。但此事背后或许还有隐情,说不定有朝中官员与他暗中勾结,通敌卖国。陛下不可不察呀。”他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窃窃私语,不少大臣心中一凛,担心温体仁将矛头指向自己。
礼部侍郎钱谦益站出来反驳道:“温首辅,此时应先商议如何处置祖大寿及其亲眷,以正国法,安抚民心。无端猜测朝中官员通敌,恐会造成人心惶惶,不利于朝堂稳定。”钱谦益与温体仁一直存在党争,温体仁主张对后金强硬,而钱谦益则倾向于先稳定内部,两者政见不合,时常互相攻讦。
温体仁冷笑一声,说道:“钱侍郎,难道你就如此笃定朝中无人与祖大寿勾结?锦州城防坚固,祖大寿若无人暗中支持,怎能如此轻易投降?”
这时,兵部尚书杨嗣昌也站了出来,他一向主张“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策略围剿农民军,同时也希望在对后金战事上有所建树,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说道:“陛下,当务之急,一是严惩祖大寿及其亲眷,以儆效尤;二是加强边关防御,防止后金趁势进攻。至于温首辅所言朝中官员通敌之事,可待日后详查,此时不可因小失大,误了抵御外敌的大事。”
崇祯皇帝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中更加烦躁。他怒视着群臣,说道:“都别吵了!祖大寿叛国,朕定要将其满门抄斩,诛灭九族,以正国法!”言罢,他又看向奏报中关于锦州百姓亟待赈济、明军收复锦州艰辛等内容,沉思片刻后说道:“锦州百姓遭此大难,朕心甚忧。户部即刻筹措钱粮物资,送往锦州,赈济百姓,助他们重建家园。至于钱守庸、李明等收复锦州有功之人,论功行赏,不得有误。”
户部尚书倪元璐赶忙出列领命:“臣遵旨。”
然而,温体仁仍不死心,继续说道:“陛下,祖大寿久镇锦州,与辽东将领多有往来。如今其叛国,难保这些将领不受牵连。为防患于未然,陛下应对辽东将领进行彻查。”他这一招看似为了大明江山,实则想借此机会打击与辽东将领关系密切的官员,扩大自己的势力。
钱谦益立刻反驳:“温首辅,辽东将领守卫边关,抵御外敌,劳苦功高。怎能仅凭祖大寿一人叛国,便对他们全盘怀疑?此举恐寒了边关将士之心。”
就在此时,工部尚书王应熊站了出来,他暗中收受了吴三桂的钱财,此刻为了替吴三桂说话,清了清嗓子说道:“陛下,说到辽东将领,吴三桂实乃不可多得之人才。他虽为祖大寿外甥,但一直对朝廷忠心耿耿,之前为祖大寿求援,也是出于亲情。如今国家正值用人之际,山海关防务至关重要,吴三桂熟悉边务,由他镇守山海关,必能保一方平安。”
高起潜此时正在崇祯帝旁伺候,见有人帮腔,也赶紧在崇祯帝耳旁说道:“陛下,王尚书所言极是。吴三桂年轻有为,且在军中素有威望,若能委以重任,定能不辱使命,为大明抵御清兵。”
崇祯皇帝此时也有些犹豫,一方面他觉得温体仁的话并非全无道理,祖大寿叛国,确实可能牵出其他问题;另一方面,他又担心彻查会影响军心。对于吴三桂的任用,他同样举棋不定。正在他犹豫不决之时,高起潜和王应熊的话让他陷入了更深的思考。
思索再三,崇祯皇帝觉得高起潜和王应熊所言也有几分道理。当下大明外患未除,确实需要能征善战之人守卫边关。而且吴三桂在军中也有一定影响力,如果妥善任用,或许真能为大明守住山海关。
于是,崇祯皇帝做出决定,不仅没有追究吴三桂与祖大寿的关系,反而授予吴三桂山海关总兵之职,希望他能镇守山海关,抵御后金,为大明守住这重要防线。同时说道:“就依王爱卿所言。先对收复锦州的将士论功行赏,安抚锦州百姓。至于对辽东将领的彻查,暂且搁置。但祖大寿叛国之事,朕绝不姑息,其在京亲眷,即刻收押,待查明属实,满门抄斩,诛灭九族!”
众大臣齐声高呼:“陛下圣明,臣等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殿外乌云滚滚,雷声隐隐,大明王朝在这内忧外患、党争不断的局势下,不知还能承受多少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