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
“往哪跑?”
操控护卫者二号的丁雪峰脸上露出狞笑。
你不是要靠近吗?
你不是要跑吗?
现在怎么不跑了?
连续机动没燃料了吧?
操控过卫星的读者老爷们都知道,在进行连续变轨,连续机动的时候,对燃料的消耗是巨大的。
这会丁雪峰发现对方不再进行机动后,心里就知道对方肯定是没燃料了。
就那点个头,能带多少燃料?
将情况汇报后,他操控着护卫者2号慢慢的接近这颗已经无法机动的卫星,然后小心的伸出机械臂。
就像夹菜一样,直接将这只苍蝇给捕获。
“捕获成功!”
“护卫者2号角度**,倾角**,7号预案执行成功。”
“翅膀给他拆掉,让马斯克看看,以后看到我们华夏的卫星要绕着走,不然全都给他把翅膀拆掉。”
“收到!”
于是在布朗,马斯克和全部Spacex,nasa参与这场行动的人面前,他们看到一个大家伙,夹住了自己的卫星。
还额外伸出一根机械臂,咔嚓两声(哈哈形容词,太空听不到的),这颗编号为1896的星网卫星就失去了它的太阳能帆。
似乎是还嫌不过瘾,夹着两个太阳能帆的护卫者2号,还特意在1896号卫星面前晃了晃。
生怕他们看不到。
“沃特玛惹法克!”
“这是赤裸裸的示威!”
“这是不折不扣的太空武器!”
“我要把红星的丑恶嘴脸在全球面前公布!”
无能狂怒的老马,此刻是大发雷霆。
向来只有Spacex攻击其他卫星的份,什么时候被人家这样羞辱过。
翅膀给你剪掉,还要在你眼前晃一晃。
华夏的观众可不知道这些,他们只看到护卫者3号在安装完电池后,开始在一个位置上进行操作。
这一次的操作持续了将近40分钟,如果不是以蓝星为参照物,能看到这是在不断绕轨飞行,大家都以为这画面是卡在这不动了。
直到一个小时后,护卫者3号从自己“怀里”掏出两个太阳能帆板,安装到东方一号上面。
幼儿班的小超超:“卧槽。还能这么操作呢?直接升级电池,然后把太阳能帆板业给装上?”
爱吃煎焗鱼骨的妖宗:“这岂不是说以后东方一号可以持续运行了?不是说这次更换完的电池电量用光以后就再次停机,牛逼!大写的牛逼!”
比尔和阿三:“这波操作我是真服了,有没有业内人士来说一说红星的这个行动难度有多大?我看着像是挺简单的,但直觉告诉我,这事情绝对没那么简单。”
我是凭本事吃胖的:“别看了,你就知道这事情,除了咱们华夏,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种能力就行啦,多的说了你也不懂。”
喜欢紫叶的顾先生:“我看以后老马的卫星还敢不敢来咱们空间站捣蛋,要是再来直接给他进行外科手术,奶奶的,我让你再入侵我们轨道。”
一场直播,从上午9点钟开始,一直持续到下午两点钟,历时5个小时后,护卫者3号卫星的机械臂,将拆下的东方一号卫星外壳,用一种特殊的材料直接粘了上去。
在太空中铆钉是不可能铆钉的,那玩意一个反作用力就容易导致失控。
央妈的主持人在画外音也进行了解释,这是华夏新一代的太空材料,粘合固化后非常牢靠。
到目前为止,计划中的所有维修升级工作已经全部完成。
更换电池,装上原本并没有的太阳能帆,加装了一个现代化的控制和姿态模块,而现在最揪心的时刻也到来了。
那就是这颗已经53年的卫星,又经过刚刚这一番维修和升级,它还能不能开机!
地面上特制的接收装置早已准备就绪,就等待着东方一号能够成功开机,向地面发射信号。
华夏卫星地面指挥中心,在接到红星发出的完成消息后,一名孙姓老人,手微微颤抖的按向一个按钮,这个按钮正是当年他按过无数次的,联系东方一号卫星的按钮。
当年卫星电量耗尽失联后,他曾经就在这里,无数次的希望按动这颗按钮后,卫星能够重新和地面建立连接。
按下。
仪表台上的那颗绿色灯珠并没有任何的反应。
失败了吗?
东方一号终究是抵不过时间的侵袭吗?
“亮了!”
“孙总师!亮了!”
“这里是九泉地面指挥中心,已成功接收信号!”
“这里是帝都信号接收站,遥感正常!”
随着一声声的播报传来,老人的眼中也有泪花在闪烁。
53年了,没想到在有生之年还能重新听到那首乐曲。
网友们这会也是就像吃不到瓜的猹,卫星到底修好了没有啊?
这怎么收音机还没接收到信号呢?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卫星发射的20.009兆赫的频率,民用收音机是根本就无法收听到的。
当年也是通过中继的方式,卫星发射信号地面接收,解码后再由华夏**广播电台进行转播的。
央妈的直播间里,主持人用激动的语气报出一个频率,“地面已成功接收到东方一号卫星信号。”
“稍后**广播电台将会在**频率进行转播。”
5分钟后,一阵熟悉的音乐声,从华夏千家万户的收音机,电视机,网络频道,村口大喇叭中传来。
这首音乐跨越了53年的岁月,跨越了三代人的时空长河,再次在华夏的大地上用不一样的方式出现在所有人面前。
帝都时间2023年11月18日华新社电:
“我国航天企业红星公司近日通过自主发射卫星,成功对东方一号卫星实施在轨维护,使其恢复运行。
此次任务标志着我国成为首个具备对超期服役50年以上的早期航天器实施精准延寿技术的国家。
为深空探测设备的长效运行以及历史航天器保护提供了重要技术验证,同时也实现了航天器在轨维护能力的历史性跨越,为人类探索利用太空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