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结束后,报告厅门口。
关键教授被最后几个执着的学生围住,耐心地在一本本笔记、书籍上签下名字,脸上始终挂着那和蔼可亲的笑容。
他一一满足,态度无可挑剔。
终于,人群彻底散尽。
关键教授收拾好自己的公文包,在几位相送的院领导道别声中,独自一人沿着院走廊向外走去。
关子元靠在走廊尽头的阴影里,默默地看着父亲的身影。
他想上前,想说点什么。
质问?控诉?还是仅仅一句“好久不见”?
连他自己都理不清。
最终,他只是保持着一段不远不近的距离,像一个幽灵般,悄无声息地跟在了父亲身后。
关键教授步履沉稳,皮鞋敲击着光洁的地砖,发出规律的轻响。
他似乎并未察觉身后的影子。
就在快要走到连接主楼大厅的拐角处时,一个纤细而熟悉的身影快步走出,恰好拦在了关键教授面前。
“关教授!请留步!”
是苏悦。
关键教授停下脚步,看着眼前这位气质温婉知性的女老师,脸上露出疑惑。
“这位老师您好,您是……?”
“关教授,您好!”苏悦微微欠身, “我是物理学院的讲师,苏悦。今天冒昧拦下您,是想当面向您表达一下迟来的的感谢。”
“感谢?”
关键教授显得更加意外,眉头微蹙。
“是的。”苏悦的眼神直视着关键教授,“您还记得2010年发表在《物理评论b》上,那篇关于‘基于拉格朗日方程的复杂多连杆系统动力学分析与误差修正’的论文吗?那篇论文……后来被证实存在重大的基础性错误。”
关键教授脸上的表情瞬间凝固了,一丝极其细微的尴尬和不自然掠过眼底。
苏悦并未察觉这细微的变化,她的声音带着对学术纯粹性的热忱。
“当时,正是您凭借深厚的学术素养,发现了其中的量纲不匹配问题,并进行了公开、严谨的学术纠错与驳斥。您可能不知道……”
她的语气更加恳切。
“正是您那份对真理的坚持、敢于向权威质疑的勇气,以及维护学术尊严的担当,在当时……对我们这些后辈研究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真的,非常感谢您!”
她的话语真挚,充满了对前辈学者风骨的敬仰。
关键教授的表情变得有些僵硬。
他勉强扯出一个笑容,:“啊……苏老师您言重了,太客气了。”
“纠正学术上的谬误,维护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是我们每一个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最基本的职责所在,实在当不起如此郑重的感谢。”
他的目光开始游移,似乎急于结束这场对话。
就在他目光游离、侧身欲走的一刹那,眼角的余光清晰地捕捉到了站在苏悦身后不远处、阴影笼罩下的关子元。
关子元也正看着他。
苏悦顺着关键教授的目光,也看到了关子元,她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气氛瞬间降至冰点。
关键教授没有走向关子元,没有开口。
他只是用那双深邃的眼睛,极其短暂地扫了关子元一眼。
就像扫过了一个路人甲。
然后,他没有任何停顿,身影迅速消失在拐角的阴影里。
走廊里,只剩下关子元和苏悦两人。
——
两人并肩走出主楼,沉默地向理学楼方向走去。
苏悦率先打破了沉默:“你……认识关教授?”
“他是我爸。”
没等苏悦回应,他又迅速补充了一句。
“不过,我可从来没靠过他。我十岁之后,他就基本没管过我了。”
苏悦微微一怔,随即了然地轻轻“哦”了一声,嘴角浮现出一抹带着理解和感慨的浅笑。
“怪不得……”你的物理天赋如此惊人,原来是有源头的。”
关子元扯了扯嘴角,露出一抹自嘲的弧度。
“他对我的唯一的‘爱’和‘贡献’,大概也就剩下这点遗传基因了吧。”
苏悦停下脚步,认真地看向关子元。
“你爸爸他……在学术上,真的很厉害。”
她的话语里没有恭维。
“悦姐认识我爸爸?”
关子元有些意外地挑眉。
在他的认知里,苏悦和父亲应该是两个毫无交集的世界。
“嗯,”苏悦点点头,“你爸爸当年,指出了一篇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论文存在严重的学术不端问题。在那个圈子里,面对已经发表的成果,敢于公开质疑和纠错,需要极大的勇气。当时,众多学者都选择了沉默,只有他站了出来。”
她的语气里带着由衷的敬佩。
关子元沉默地听着。
“你知道吗?”苏悦话锋一转, “为什么邓老师课题组,尤其是我,对于学生的论文严谨性要求会近乎苛刻?甚至……显得有些……不近人情?”
她指的是那天孟钊被训斥的场景。
关子元摇摇头,目光带着询问看向她。
那天苏悦对孟钊的态度,和平日里温柔耐心的她判若两人。
“其实,那天孟钊犯的错误,放在很多其他课题组,导师可能真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毕竟,他的方向有难度,那个近似在某些简化模型下也勉强说得通。”
她停下脚步,眼神变得异常严肃和坚定。
“但是,在我们组,绝对不行。我们不允许,任何学术上的不严谨、马虎、甚至一丝一毫可能滑向学术不端的苗头存在。”
她看着关子元充满求知欲的眼睛,深吸了一口气, “理学楼还有段路,想听我讲个……关于这个‘教训’的故事吗?”
关子元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
他预感到,这个故事,将揭开许多他未曾触及的过往。
——
2009年 冬末 G大理学院
苏悦坐在办公桌前,看着眼前这个留着半长头发的男生——曹忠。
他是邓丽华老师名下的硕士研究生,但日常的科研指导主要由苏悦负责。
“曹忠,最近有什么新的idea吗?看你好像有点新想法?”
苏悦放下手中的文献,温和地问道。
小满刚刚上小学三年级,虽然照顾孩子疲惫,但她对学生的科研进展依旧上心。
“苏老师!”曹忠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身 “我最近有个特别棒的idea!非常伟大!”
他神神秘秘地压低声音,“您知道吧,我今年不是带了咱学院的物理竞赛辅导嘛?我从今年决赛那道特别难的连杆系统题里,抓到了灵感!我觉得可以把它深化,变成一个很有价值的科研课题!我给您讲讲思路!”
曹忠兴致勃勃地开始在白板上阐述他的构想:核心是利用改进的拉格朗日方程,来解决一类特定复杂连杆系统中的动力学优化和误差控制问题。
他的思路清晰,切入点新颖,确实将竞赛题的模型进行了有意义的拓展。
苏悦认真听着,不时点头。
她虽然主攻原子物理,但对力学的基础和前沿也有所涉猎。
曹忠的想法结合了实际工程背景和理论深度,逻辑链条也初步成立。
“想法很不错,做下去吧。”
曹忠得到鼓励,更加兴奋,拍着胸脯保证一定做出成果。
——
2010年 春末
几个月后,曹忠的论文初稿完成了。
他兴冲冲地拿着稿子来找苏悦。
然而,此时的苏悦正深陷家庭的泥潭。
她强打精神翻看了曹忠的论文,只觉得公式密密麻麻,推导冗长,她疲惫的大脑已经无法像以前那样敏锐地捕捉细节和潜在漏洞。
她只大致看了看框架和创新点,就让他去找邓老师定稿了。
邓丽华老师当时正忙于一个重要的基金项目结题,时间也非常紧张。
她对曹忠这个聪明但有时略显浮躁的学生是信任的。
看到论文结构完整、创新点突出、工作量饱满,又想到苏悦已经初步看过,便在匆匆浏览了摘要和主要结论后,欣慰地点点头。
“不错,可以投了。”
曹忠喜出望外,立刻将论文投向了领域内一本声誉卓着的顶级期刊(《物理评论b》)。
三个月后,捷报传来——论文被直接Accept了!甚至无需修改!
这在G大理学院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曹忠作为第一作者,苏悦作为指导老师,是第二作者,邓丽华作为通讯作者。
一个普通本科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能在顶刊上发表论文,简直是破天荒的成就!
曹忠凭借这篇论文,毫无悬念地申请到了优秀毕业生、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成为了理学院的风云人物。
鲜花、掌声、各种荣誉纷至沓来。
课题组也仿佛被光环笼罩,前景一片光明。
一切,似乎都很好,好的不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