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在这些太监绘声绘色的描述下,将士们仿佛看到了一条通往富贵荣华的金光大道:
只需奋勇向前,在战场上像勇猛的猎豹一般抢钱、抓人,便能轻松获得财富与土地。
要知道,一旦拥有了土地,那可是能让整个家族都挺直腰杆、光宗耀祖的大事。
若是功劳够高,家族长辈定会喜笑颜开,郑重地在族谱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某某某,大明崇祯十七年三月立功得御赐!
那族谱,可是家族传承的神圣典籍,承载着先辈们的荣耀与期望,被世代珍藏。
这般荣耀与实惠在前,将士们哪还按捺得住,顿时热血沸腾,个个摩拳擦掌,眼睛里闪烁着炽热的光芒。
恨不能立即插上翅膀,奔赴徐州,抓人抢钱,换得那梦寐以求的土地,开启家族荣耀新篇章。
在这广袤无垠、沧海桑田的世间,炎黄子孙对于宗族所怀有的那份凝聚力,堪称举世无双。
宗族,仿若一条坚韧无比、永不断裂的纽带,将血脉相连的人们紧紧维系在一起,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遭遇何种风雨,这份羁绊都牢不可破。
而族谱,更是这纽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宛如一部承载着家族兴衰荣辱的史诗巨着,记录着先辈们的英勇事迹、荣耀时刻,备受珍视。
每一次翻开族谱,都仿佛穿越时空,与先辈们对话,汲取奋进的力量,让家族的名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遥想那金戈铁马、英雄辈出的古时,项羽,那位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曾站在烈烈风中,豪迈放言: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那声音仿若洪钟,震彻天地,是英雄对故乡深沉眷恋的真情流露,是渴望在宗族面前展现赫赫荣耀的壮志豪情。
无独有偶,刘邦,这位缔造了大汉千秋伟业的开国之君,在功成名就之后,归乡之举亦是势在必行。
他昂首挺胸,衣袂飘飘,在众人的簇拥下,高唱: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那一刻,他的豪情壮志喷薄而出,对宗族的拳拳眷恋尽显无遗,仿佛要将多年漂泊的思念与荣耀,一股脑儿地倾泻在故乡的土地上。
于古人而言,能在族谱中单开一页,无疑是家族给予的至高尊崇,那是足以光照千秋的荣光,宛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
如此殊荣,又有谁能不心生向往、梦寐以求?
但凡有一线契机,任谁都不会轻易拱手相让,定会拼尽全力,紧紧攥住这通往荣耀巅峰的绳索。
虽说朱有建如今尚未全然练就帝王那深不可测、波澜不惊的深沉心机,但对于人性,前世的诸多智慧结晶早已像一位精准的解剖师,将其剖析得入木三分。
回溯往昔,在学生时代,他便如饥似渴地饱读有关人性的典籍,那些古老的书页,承载着无数先人的洞察与哲思,让他对人性的幽微之处了如指掌。
也正因如此,他才敢大胆推行股份制,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举,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千层浪;
才敢毅然决然地派人奔赴四方,去抢钱、抢人、抢地。
要知道,人生漫漫,能光宗耀祖的机遇本就如凤毛麟角,如今既已将机会摆在众人面前,又有谁不会倾尽心力,牢牢把握呢?
就像饥饿的旅人看到了救命的干粮,干渴的行者遇到了清澈的泉水,定会不顾一切地扑上去,抓住这难得的机遇,让自己的家族之名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光芒。
巳时的日光仿若一位慵懒的旅人,渐渐拖着步子西斜而去,忙碌得如同不停旋转的陀螺的王承恩,马不停蹄地穿梭于京营大校场与皇宫之间。
一路上,他脚下生风,汗水浸湿了后背,却不敢有丝毫停歇,待他终于气喘吁吁地赶回宫中,侍奉在朱有建身旁时,已然到了巳时末,恰好赶上宫中用膳这一热闹非凡的时辰。
此时,殿内仿若奏响了一曲忙碌的交响乐,内卫小太监们仿若灵动的音符,正领着身姿婀娜的宫女们在殿内穿梭忙碌。
他们动作麻利,有条不紊地布置餐桌,将那一张张精美的雕花餐桌擦拭得一尘不染,随后又小心翼翼地摆放佳肴,一盘盘色香味俱佳的珍馐美馔被端上桌,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瞬间让整个大殿都弥漫着烟火气。
朱有建安然坐在殿中,正与内卫统领交谈甚欢,两人的笑声不时回荡在殿内,仿若驱散了所有的疲惫与阴霾。
那内卫统领今日气色格外红润,仿若被春日里最灿烂的阳光照耀过,脸上满是抑制不住的喜色。
缘由无他,只因在这一日,圣上竟破天荒地主动问起他的名字,还亲切地呼喊他,那声音温和得如同春日里的微风,全然不像前些日子那般,对他以“喂”“那谁”相称。
彼时的他在圣上眼中仿若一个可有可无的影子,而如今,却真切地感受到了圣上的关注与尊重,怎能不喜形于色?
他,自然是有个堂堂正正、掷地有声的大名,唤作王德化。
在这朱红宫墙围就的天地之内,论起地位来,那可真是与王承恩平分秋色、不相上下,以至于宫人们私底下常常将他俩并称为“二王”,仿若并蒂双莲,在宫廷这方池塘里各绽芳华。
王德化身兼数职,宛如一位身负重任的多面手,不仅稳稳地总领内卫以及禁军内伺,将宫廷的安全防卫拿捏得死死的。
手中还紧紧掌管着司礼监,那可是宫廷礼仪、政令传达的关键枢纽,兼任东厂副都督,如此一来,他在这深宫内院,堪称位高权重,跺跺脚,这宫墙都得颤三颤。
想当初,王德化仗着自己的权势与资历,平日里总是有意无意地想要压王承恩一头,走起路来都昂首挺胸,鼻孔都快能朝天了,那股子傲气,旁人一眼就能看穿。
可谁能料到,自崇祯皇帝性情大变之后,这宫廷里的风向就跟六月的天似的,说变就变。
朱有建独独对王承恩青睐有加,时常把他带在身边,有说有笑,对王德化却时常爱搭不理,张口闭口就是“喂”“那谁”,那语气就跟对待个无关紧要的路人甲似的。
虽说皇帝并未有撤换他的意思,言语间倒也还算和气,可这般不冷不热的态度,反而让王德化心中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他暗自揣测,圣上这般行径,究竟是何用意?
自己又该如何在这风云变幻的宫廷局势中站稳脚跟呢?
仿若置身于惊涛骇浪中的孤舟,一个浪头打来,都怕自己被掀翻了去。
说起来,朱有建起初那般作为,还真怨不得他。
想他刚穿越而来,整个人还混沌初开、两眼一抹黑之际,映入眼帘的第一个人便是王承恩。
说来也巧,前世里朱有建偶然浏览过一个视频,内容提及那位陪着崇祯皇帝走上绝路、被亲昵称作“大伴”的太监,正是王承恩。
这一印象如同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之中。
所以啊,当他初来乍到,茫然无措之时,本能地就亲近起王承恩来,倒也不是有意要冷落王德化,实在是缘分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