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老妪突然暴起,枯指戳向虚空,“小姐是佟家掌上明珠!那年上元灯会,多少公子倾慕……”她猛地呛出一口黑血,却仍执拗地瞪着公主:“你娘左耳后有颗朱砂痣……”
窗外,传来佟翔宇压抑的呜咽。
卫云姝下意识抚上耳后,正要开口,忽见老妪瞳孔涣散,喉间发出“咯咯“声响,枯爪在空中抓了两把,重重跌回榻上。
“对了!”老妇人灵光一闪,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抹突如其来的清晰,“那时小姐临终前,留了一样东西在我这里!”她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双手犹如风中摇曳的树叶,轻轻地伸入怀里。
片刻的沉默后,她的手指轻轻地摸出一个略显古旧的荷包。
这荷包由上等的蚕丝和金线精心编织而成,虽然岁月痕迹使其略显磨损,但其干净的质感依旧透露出主人的呵护与珍惜。
老妇人将它慎重地递给了卫云姝,眼中满是深情的凝视:“此刻,我将荷包交到你的手中,我的小小姐。”
卫云姝接过荷包时,炭盆里爆开一粒火星。
老妪枯枝般的手还攥着她腕子,腕骨硌得生疼。蚕丝荷包上的金线已经发暗,边角磨出毛边,却连一道褶痕都没有。
“小小姐……”老妪喉咙里呼哧作响,像破旧的风箱。她浑浊的眼珠突然泛起亮光,直勾勾盯着房梁:“那年中秋,小姐把荷包塞给奴婢时,满院子桂花香得呛人……”
荷包轻得像片羽毛,却压得卫云姝指尖发麻。
若这老妇所言非虚,那她生母根本不是浣衣局的宫女——可佟家满门被屠那夜,为何独独逃出个小姐?又为何要冒充宫女?
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老妪猛地攥紧她手腕,指甲几乎掐进皮肉:“翔宇......那孩子是奴婢给小姐捡的义子......小小姐请帮老奴照顾好他……”话未说完,喉头突然发出“咯”一声响。
卫云姝反手接住滑落的手。
老妪嘴角还挂着笑,皱纹里嵌着经年的灶灰。
她想起方才在书院廊下看见的佝偻背影,那老妇人发间木簪刻着朵歪歪扭扭的梅花。
“祖母!!”
少年裹着寒风冲进来,棉袍下摆沾着泥雪。卫云姝退到门边,看佟翔宇扑在榻前嚎啕。
段大儒匆匆赶来时,她正盯着掌心四个月牙形的红印。
“老人家临终托孤?”段大儒瞥见榻边散落的银票,山羊须抖了抖。
卫云姝不答,转身踩过廊下积雪。碎冰碴钻进绣鞋缝隙,刺得脚底生疼。
公主府的马车碾过结冰的官道,焦二扬鞭甩出个响。
卫云姝摩挲着荷包暗纹,忽然扯开抽绳——金铃铛滚落掌心,铃舌竟是块雕成鱼形的血玉。
“小姐当年说,这是佟家祖传的……”老妪临终前的话在耳边炸响。卫云姝猛地攥紧金铃,铃舌硌得掌心生疼。
临州佟氏以打铁起家,哪来的祖传血玉?
更漏滴到三更时,夏欢进来添炭,见自家公主还在灯下摆弄金铃。
烛光将影子投在窗纸上,晃得像是有人在外头偷看。
“唧唧——”
两声鸟叫混在风声里。卫云姝推开后窗,顾暄翻身进来时带进一股梅香,墨发沾着碎雪:“公主府的墙头冰溜子有二尺长,在下差点摔断腿。”
“你可以走正门。”卫云姝推过一盏姜茶。顾暄捧着茶盏暖手,袖口露出半截青紫——是翻墙时蹭的。
“司徒长恭在收购棉花。”他忽然正色,“原州棉价涨到三百五十文了,公主囤的那批货……”话没说完,见卫云姝唇角微翘,烛光在她眼底跳成两簇火苗。
窗外北风卷着雪粒子扑在窗纸上。顾暄凑近些,鼻尖几乎要碰到她鬓边珠花:“公主怎么料定他们会抢购棉花的?莫非真会掐算?”
“本宫会看天。”卫云姝指尖敲着金铃,“钦天监说今冬是百年难遇的寒潮。”铃舌上的血鱼映着烛光,仿佛在茶汤里游动。
顾暄还要追问,忽听前院传来喧哗。夏欢隔着门禀报:“司徒家二小姐回京了,车驾正过朱雀大街。”
卫云姝拨弄金铃的手一顿。
司徒飞芸最爱穿红,这个时节回京,怕是要把国公府的天都掀了。
不过,这些都与她无关。毕竟,她已经和司徒长恭和离了,从此再无瓜葛。
她望着茶汤里晃动的影子,忽然想起佟翔宇棉袍上的补丁——针脚粗得像是拿烧火棍缝的。
腊月里的寒风卷着雪粒子扑进窗棂,卫云姝拢了拢白狐裘披风,指尖在紫檀木案几上叩出轻响:“临州佟家,你可听说过?”
顾暄正往手炉里添炭火,闻言一怔,随即摇头。银灰色鹤氅领口沾着未化的雪珠,衬得他眉眼愈发清俊。
“也是…”卫云姝自嘲一笑,青玉簪尾的流苏在颊边轻晃。案上烛火被寒风吹得明明灭灭,在她素白面容上投下细碎光影,“便是真有其事,也该是前朝旧闻了。”
顾暄将暖好的手炉推至她跟前,指节在案面敲出轻快的调子:“臣倒觉得,公主这欲言又止的模样,倒像是藏了桩惊天秘闻。”
他忽然倾身靠近,松香混着雪气扑面而来,“不若臣替您查查?”
卫云姝倏地站起身,腰间禁步撞出清脆声响。她快步走到博古架前,指尖无意识摩挲着青釉冰裂纹花瓶:“本宫不过随口一问。”
窗外传来枯枝被积雪压断的脆响,“顾大人权当没听过罢。”
铜漏滴答声在暖阁里格外清晰。
顾暄突然低笑出声,玄色皂靴碾过地上碎雪:“公主这是吃准了臣会刨根问底?”
他转身时带起一阵风,案上烛火猛地一跳,“也罢,今夜就让人去查临州县志。”
“等等!”卫云姝急急转身,鬓边步摇缠住了窗边湘妃帘。她顾不得整理珠翠,声音突然低下去:“许是...与本宫身世有关。”
顾暄猛地顿住脚步,腰间玉带钩撞在门框上发出闷响。
他缓缓转身,黑曜石般的眸子映着跳动的烛火:“臣查案时见过佟家族谱。”
他忽然抬手,指尖悬在她鬓边半寸,“永和二十三年,佟家三小姐嫁入东宫为良娣。”
卫云姝瞳孔骤缩,腕间翡翠镯磕在窗棂上。檐下冰棱折射着雪光,在她眼底凝成碎冰:“你何时…”
“半年前查户部亏空案时。”顾暄收回手,喉结滚动两下,“公主可知佟良娣产子当日,东宫走水?”
他忽然退后半步,从袖中摸出个油纸包,“城南新出的栗子糕,臣告退了。”
卫云姝怔怔望着他翻飞的衣角消失在梅林中,掌心栗子糕还带着余温。
方才他靠近时,她分明看见他耳后那道陈年刀疤——永和二十四年秋狩,十二岁的顾暄替她挡过刺客一刀。
三更鼓响时,鹅毛雪又落下来。
檐角垂下的冰棱足有半尺长,焦二领着侍卫们拿长竿敲打松枝上的积雪。卫云姝裹着银狐裘倚在暖阁窗边,案上摊着泛黄的《临州风物志》。
“殿下!”侍女惊惶的脚步声打破寂静,“漠北八百里加急!”
卫云姝指尖一颤,茶汤泼在书页上。展开的奏报上字字泣血:邑州冻毙三千户,冀州河道冰厚盈尺,嵊州存粮仅够半月...
次日早朝,景仁帝摔碎了龙案上的和田玉镇纸。碎玉飞溅划过户部尚书面颊,血珠子滴在霁蓝官袍上。
“四州知州都是死人吗!”天子怒吼震得梁上积灰簌簌而落,“九月就上了请修河道的折子,工部说等开春!如今冰封千里,尔等告诉朕拿什么赈灾!”
殿外北风呼啸如泣,满朝朱紫鸦雀无声。
国库告罄,救济灾荒之力不从心!
虽怀善意,然此次灾害横扫漠北,非局部之痛,全局之灾,究竟该如何施救?
自古以来,救灾便是一项艰巨的使命。
朝廷手中无棉无粮,即便只是拨款,但在经手官员的盘剥之下,真正惠及灾民的又能有多少?
何况如今,国库空虚,连银两也捉襟见肘,又能用何物去赈灾?又有哪位勇士敢于挺身而出,承担这项重任?
此次受灾的,并非仅限于某一县某一州,而是涉及漠北辽阔的四州之地!
户部侍郎颤巍巍出列:“去岁江南水患已掏空国库,如今...如今怕是连赈灾官的盘缠都凑不齐啊。”
“那就从诸位爱卿的府库里凑!”景仁帝忽然冷笑,目光扫过殿中众人,“朕记得上月兵部才给各府换了新制的貂鼠暖帽?”
此言一出,满殿响起此起彼伏的咳嗽声。
工部尚书忽然扑通跪倒:“臣愿捐三年俸禄!”紧接着扑通声接连响起,倒像是下饺子一般。
卫云姝立在屏风后,指尖深深掐进掌心。
前世这场雪灾足足饿殍百万,暴民冲进知州府衙分食人肉。
散朝时雪下得更急了。卫云姝在白玉阶前拦住顾暄,他官袍下摆沾满泥泞,却仍笑得清风霁月:“公主可是要问佟家旧事?”
“本宫问的是你!”她突然抓住他手腕,指尖触到湿冷的绷带,“昨夜去了哪里?”
顾暄怔了怔,忽然将冰凉的手覆在她手背上:“臣去见了佟家老仆。”
他掌心薄茧摩挲着她细腻肌肤,“公主想知道什么,臣今晚...咳!”
话音未落,他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暗红血渍溅在雪地上。卫云姝这才发现他唇色白得吓人,狐裘下竟只穿着单薄中衣。
“你不要命了!”她慌忙扯下自己的披风,却被他反手裹住。
带着松香气的怀抱一触即分,顾暄已退开三步:“臣这副身子,还撑得住去漠北的路。”
……
金銮殿的蟠龙柱渗着寒气,满朝文武噤若寒蝉。
司徒长恭低垂着头,官袍下的手指微微发颤。漠北寒灾的消息印证了爱妾晏茉的预知梦,那她所说的四皇子登基之事——司徒长恭喉结滚动,仿佛已看到紫绶金印悬在眼前。
炭盆里的银丝炭烧得正旺,却暖不透他眼底的阴霾。
卫云姝当众笞刑的羞辱犹在背脊作痛,司徒长恭盯着青砖缝里凝固的血迹冷笑。待四皇子登临大统,他必要让那骄纵的帝姬跪着舔净这方砖石。
冀州段府。
段老夫人咔嚓剪断一株并蒂牡丹,碎瓷似的花瓣砸在暖玉地砖上。韦嬷嬷捧着手炉不敢作声,听着老夫人从牙缝里挤出话:“商贾贱籍也敢在段氏门前招摇,当族谱是勾栏瓦舍的账本么?”
三日前,段明熙入城的阵仗确实惊人。
三十辆桐油马车碾碎官道薄冰,车辙里嵌着的碎银足够穷汉过冬。这庶出的孽障不仅买下城南整条朱雀街,还运来四十万斤棉花堆满新宅,如今冀州城里连三岁小儿都在传“段半城“的名号。
尽管段家已经将段铭浩那一脉彻底从族谱中抹去,但段明熙竟敢沦落为低微的商贾,还大胆地重返冀州府,其目的无非是想用金钱开道,企图让族中重新将他接纳。
然而,这样的幻想注定要破灭,因为段老夫人绝对不会应允此事!
段老夫人心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底线,她的亲子段铭奕,现任四品知府,政绩显着,荣耀乡里;她的亲孙年仅十七,就已经取得秀才的功名,才华横溢,前途无量。
断然不能容忍一个从事低下行业的商贾,来拖累家族的辉煌前程。
因此,段老夫人命令身旁忠心的韦嬷嬷,严守府门,一旦有不知好歹之徒前来打扰,便毫不犹豫地将他们驱逐出去。
韦嬷嬷接到命令后,立刻执行。
两日来,段府严密戒备,谁知段明熙竟并未登门打扰。
此时,段明熙裹着狐裘站在库房檐下,手指抚过棉包上凝结的冰晶。二十个火盆将库房烘得如三春,他望着院中穿梭的伙计忽觉恍惚——三年前被逐出宗祠时,嫡母扔来的破袄还露着发黑的棉絮。
“东家,朗州的棉仓遭流民哄抢!”账房先生举着信笺跑来,缎面靴在雪地里踩出深坑。段明熙展开信纸轻笑:“让王把头带人撒铜钱,就说每袋棉花换十个铜板。”
当初在漠北跟着驼队贩茶,他早悟透乱世里钱帛比刀剑管用。
段老夫人听着更漏声,突然将金剪刀拍在案上:“骋哥儿那个莽撞小子,该去城隍庙烧烧戾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