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外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大家都是冲着苏明远的专场演出而来。苏明远和李芳从侧门进入后台,刚一进去,就被眼前的场景惊住了。
后台挤满了慕名而来的观众,有身着华丽汉服的同袍,宽大的衣袖和精美的刺绣在人群中若隐若现,仿佛将古代的繁华带到了现代;有带着孩子的家长,孩子们像欢快的小鸟般在人群中穿梭,眼神里充满了好奇与期待;还有扛着摄像机的媒体,他们目光敏锐,时刻准备捕捉精彩的瞬间。
“哇,这么多人!” 李芳忍不住感叹道,转头看向苏明远,发现他的眼神里闪过一丝紧张,便伸手帮他整理了一下衣襟,轻声说道:“别紧张,明远。你就当是在古代的书院开讲,台下那些人都是来向你求学问的。你平常怎么讲学,现在就怎么讲,没问题的。”
灯光渐次熄灭,整个剧场被浓稠的黑暗吞噬,静谧得能听见观众们轻微的呼吸声。唯有那束追光灯,像是舞台上的神明之手,精准无误地打在苏明远身上,为他勾勒出一圈明亮而柔和的光晕。
苏明远身着一袭月白色的长衫,衣角随着他的步伐轻轻摇曳,宛如清风拂过湖面泛起的涟漪。他稳步迈向舞台中央,每一步都踏得沉稳有力,仿佛在丈量着历史与现代之间的距离。走到那张古朴的案几前,他微微侧身,面向台下观众,微微颔首示意。
他先是抬起双手,缓缓抱拳,行了一个标准的古代揖礼,这一举动瞬间引发台下一阵轻微的惊叹声。“诸位朋友,今日能与大家相聚于此,实乃在下之荣幸。” 他的声音醇厚而富有磁性,带着一种穿越千年的韵味,在剧场的每一个角落回荡。
“在这看似平常的傍晚,我们相聚在这个特别的地方。或许各位心中怀揣着不同的期待,但我相信,大家都对传统文化怀着一份敬意与好奇。” 苏明远的目光缓缓扫过全场,眼神温和而坚定,与观众们一一对视,仿佛在和每一个人进行着一场心灵的对话。
“今日,我站在这现代的舞台上,要与大家分享的,是一首传颂千古的诗篇 ——《将进酒》。这首诗,想必各位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它是诗仙李白的豪情之作,可其中的深意,却远不止表面那般简单。” 说到这里,他微微停顿,眼神中闪过一丝思索的光芒。
“大家都知道,李白,他是一位传奇般的人物。他仗剑天涯,饮酒作乐,看似潇洒自在,实则内心有着无尽的抱负与无奈。《将进酒》便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苏明远一边说着,一边轻轻拿起案几上的毛笔,在砚台中缓缓蘸墨,墨汁在砚台中晕染开来,散发出淡淡的墨香。
“此刻,我手中的这管狼毫,与千年前李白挥毫泼墨时所用的或许有所不同;我脚下的这个舞台,比起他当年饮酒赋诗的地方,也多了几分现代的气息。但我相信,文字的力量是跨越时空的,它能让我们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他的声音渐渐激昂起来,手中的毛笔在空中轻轻挥舞,仿佛在书写着历史的篇章。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李白的世界,去探寻《将进酒》背后的故事,领略那千年前的诗酒风流。” 苏明远的眼神中闪烁着光芒,他将毛笔轻轻落在宣纸上,笔锋游走间,“将进酒” 三个大字如灵动的蛟龙跃然纸上,力透纸背。随着最后一笔落下,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观众们被他的开场深深吸引,沉浸在他营造的文化氛围之中,满心期待着接下来的精彩讲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剧场里的灯光渐渐暗了下来,整个空间瞬间安静下来,只有轻微的呼吸声和期待的心跳声。一束追光灯 “唰” 地打在苏明远身上,仿佛为他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他深吸一口气,迈着沉稳的步伐缓缓走到舞台中央。
舞台上,一张古朴的案几格外显眼,上面摆着宣纸、砚台、狼毫,与古代文人的书案别无二致。苏明远走到案几前,微微俯身,轻轻拿起毛笔,在砚台中蘸墨。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和眼前的笔墨纸砚。笔锋在宣纸上落下,“将进酒” 三个大字一气呵成,笔力刚劲,墨韵十足。他刚写完,台下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今天,在下不仅要诵诗,还要讲诗。” 苏明远直起身,声音沉稳如钟,在安静的剧场里传得格外清晰,“太白此诗,看似狂放不羁,实则暗含忧国忧民之心。” 他一边说着,一边微微抬起头,眼神中透露出对李白的敬仰之情。
台下的观众瞬间安静下来,连最调皮的孩子都像是被施了魔法一般,睁大眼睛,专注地看着舞台上的苏明远。苏明远从李白的生平讲起,讲述着李白如何仗剑天涯,如何渴望在仕途上一展抱负,言语中充满了情感,仿佛他与李白是相识已久的老友。他又讲到盛唐气象,描绘着那个繁华昌盛的时代,人们安居乐业,文化艺术蓬勃发展。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苏明远的声音微微提高,表情变得有些激动,“这两句诗,看似是李白在逃避现实,沉醉于酒中,可实际上,是他对世间不公的一种无奈与悲愤。”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在空中比划着,试图让观众更直观地理解诗句的含义。
讲到动情处,苏明远忽然放下毛笔,双手作揖,向台下的观众行礼:“诸位看官,这千年前的诗酒风流,不该只存在于典籍之中,而应活在今人心中。让我们一同领略古人的智慧,传承这璀璨的文化。” 他的眼神真诚而炽热,扫过台下的每一个人。
话音未落,全场观众像是被点燃了一般,纷纷起立鼓掌。掌声如雷贯耳,经久不息,仿佛要将整个剧场掀翻。有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他费力地走上台,紧紧握住苏明远的手:“老夫研究李白三十年,今日方知,诗仙从未远去,他就在你诵诗的抑扬顿挫里,在你挥毫的墨韵流转中。年轻人,你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希望啊!” 老者的声音微微颤抖,充满了感慨。
演出结束后,剧场里的气氛依旧热烈。李芳被几个经纪人团团围住,他们纷纷递上自己的名片,嘴里说着各种合作的提议,声音此起彼伏:“李小姐,您考虑一下我们公司吧,我们有很多资源,可以把苏先生捧红。”“跟我们合作,保证苏先生的演出机会不断。”
李芳一边笑着应付,一边用眼神寻找苏明远。
而苏明远此时却独自躲在角落,静静地看着自己写下的 “将进酒”。墨迹已经干了,但他却觉得那字迹仿佛还带着自己挥毫时的温度。他的心中感慨万千,回想起自己在古代书院讲学的场景,又看看眼前热闹的现代剧场,忽然明白,现代舞台与古代书院,本质上并无不同,都是传播思想、传承文化的地方。虽然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自己内心对文化传承的那份初心,从未改变。他微微扬起嘴角,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自信,他知道,自己在这条文化传承的道路上,会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