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说吕宁,这一刻就连吕为先也懵了,不知道知府大人怎么会来这一出。
吕宁?一个书没读多少,却自视清高的蠢货到底哪点入知府大人的眼了?
“大人,您…莫不是…莫不是在说笑吧?”
吕为先磕磕绊绊道。
只是他想不通,卫知府要什么样的人才没有?吕宁又能替他做什么?
而且这么好的机会给吕宁,那不是太便宜那小子了吗?
他的儿子和孙子哪一点比吕宁差了?
卫辞闻言却脸色一冷:
“怎么?吕员外是觉得跟在本府身边委屈了你的侄孙?”
看到卫辞脸色沉了下来,吕为先连忙陪笑:
“大人哪个话,吕宁能跟在大人身边,得大人青眼,那是他三生有幸。”
说完他立刻转头对吕宁道:
“吕宁,还不赶紧来谢过大人。”
吕宁还如在梦中,整个人都有点晕晕乎乎,走路都跟踩在棉花团上一般。
在今天之前,他还是吕家人见人厌,不得长辈喜欢看重的小辈。
可今天以后,背靠知府大人,整个吕家有谁还敢看不起他?
难怪别人都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不枉他多年勤奋苦学,如今这不是什么都有了。
吕宁激动兴奋之下,直接给卫辞下跪磕头道:
“多谢大人,以后大人若有吩咐,吕宁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卫辞看到这样的吕宁微微一笑,然后让他起来。
卫辞才不指望自视清高,实则没什么本事的吕宁能给他做什么,吕家人又不是傻子。
吕宁有多少分量他们最清楚不过,吕宁要真是学富五车,只是碍于商户子的身份不能科考。
吕家就就是过继,也会给他铺一条路出来。
吕家人看不上吕宁,那是因为吕宁真的只是表面爱读书,内里一塌糊涂。
还天天自诩读书人,看不上这个,看不上那个。
甚至嫌弃吕家发家的生意铜臭,这样的小辈,有人喜欢才怪了。
但就是这样的吕宁,却是卫辞千挑万选选出来的。
他看重吕宁的一是他吕家人的身份,二是他自诩读书人的作风。
吕宁没啥能耐的事很多人都知道,卫辞却偏选这样的人带在身边。
也许吕家人现在一时看不透,但很快他们就会反应过来,卫辞就是在告诉所有人,他喜欢读书人。
哪怕是不能参加科举读书人,他也一样喜欢。
接下来四大家族的人只要不傻,为了讨卫辞欢心。
他们不仅会让家族中的小辈在读书一道更加用功,还要拿钱出来资助建设学堂。
静江学风不盛固然是因为这里的百姓在读书一道看不上啥希望。
但也有学堂太少,他们想读书也找不到地方的缘故。
将来有四大家族资助,多几家学堂,总能让更多的人有读书的机会。
当然卫辞选吕宁最最重要的是他是吕家人,而吕家的产业包含很多酒楼,客栈。
吕宁好忽悠,卫辞只是带着他装作巡查静江百姓生活的样子。
去了几趟吕家的酒楼,客栈,然后发出感慨:
“读书人矜贵,自然该与众不同些。”
此言一出吕宁疯狂点头,这话深得他的心思,他也是这样的认为的。
否则当初在吕家他就不会故作清高,看不起其他族人,还嫌吕家的生意有铜臭。
吕宁满脸认可道:
“大人说得对。”
卫辞接着又道:
“可本府看很多酒楼客栈,对待读书人与普通人竟没有丝毫差别,实在让人寒心。”
闻听此言,吕宁头点的更加厉害了,心道,可不是吗,当初这些酒楼客栈的掌柜看到身穿青衫,头戴四方平定巾的他。
居然没多大反应,一点也不尊重他,真是岂有此理。
知府大人果然不愧是状元郎,跟他想的一模一样。
吕宁道:
“大人,那都是些庸人俗人,又岂懂我等苦读圣贤之书的尊贵处。”
听到这话,卫辞唇角一僵,这些天他每每出来都带着吕宁,对吕宁的水平已经在清楚不过。
就吕宁的读书水平来说,连半瓶子水晃荡都谈不上。
也不知道他自视清高这股自信到底是哪来的。
不过这正好也是卫辞要的效果,当着吕宁的面,他眉头紧皱。
吕宁看他这样立刻就想为他排忧解难,这段时间他跟着卫辞,自己在吕家的身份也跟着水涨船高。
就连吕禄那小子都对自己客客气气,他父母在吕家原也不起眼,现在也因为他扬眉吐气。
这段时日的风光让吕宁更加飘的同时。
也让他意识到他必须更加抱紧卫知府的大腿,如此他才会有好日子过。
因此看到卫辞皱眉,他立即就上前献计道:
“大人可能不知,这家酒楼正是吕家名下。
等我回头就命吕家名下产业的掌柜必须要尊重读书人。
以后凡读书人进吕家产业的店中花销,皆折让一半如何?”
吕宁此话一出,卫辞当即赞赏的看了他一眼道:
“不错,本府真没看错你。”
卫辞要得就是这个效果,一个社会若想让某个职业尊贵起来,光靠宣传和说可不行。
要让百姓感受到,看到切实的实惠,读书科举将来固然能做官。
可静江已经几十年没出过进士了,普通百姓谁会想着自己孩子就是那个打破传统的天命之子。
他们只会觉得读书科举根本不能当官。
虽说举人也有做官的资格,可那是需要花钱打点的。
没有钱铺路,全国那么多举人,凭什么给你分官?
所以在静江普通百姓眼中,读书做官这条路基本上已经堵死了。
做不了官他们也想过家中能出个秀才也不错,将来能开书院教书。
也很受人尊重,挣钱还体面,可惜这条路也被斩断了。
静江地处偏僻,知府是能在府试和院试上只手遮天的。
再有才华的学子,知府不点你中,你也考不上童生和秀才。
原先是杜知府在,那是个贪财的,在静江自然是谁给的钱多,他点谁中。
院试三年两次,每次只有不到三十个名额,以往都分给有钱的人家了。
那些出身普通的学子苦考多年,连个童生都难考上。
久而久之,普通百姓自然不愿意花钱送孩子读书了。
现在静江的知府换成了卫辞,今年的院试他自然会点真材实料的学子。
可光靠这个还不够,他还要让普通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家里出读书人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