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志脑子里还留着前世的记忆——那时候他大学毕业后干的是销售,在营销这一行摸爬滚打了很久。现在他面临一个紧迫的问题:必须在二十天内赚到一大笔钱。这笔钱不光要包含自己上学的学费,还得给家里留些生活费。
他掰着手指头仔细算了算:自己读大学和生活费大概要二千块钱,再给家里妹妹赚点学费以及生活费,她们大概要一千块左右能应急,然后要给柳矮子他们办酒席赔款二千块钱,这样算起来至少得赚到五千块钱才行。只有凑够这个数,他才能安心去学校报到。要不然,就算人去了学校,心里也会一直惦记着家里的困难。
要在短短二十天内赚五千块钱,这个目标确实不容易,但徐大志觉得也不是完全没希望。毕竟他记忆中还有前世的营销经验,这就是他的优势。不过具体要做什么生意,他一时还没拿定主意。
眼下最要紧的是先解决手头的问题。徐大志盘算了一下后,决定先打听清楚菜市场的位置后,把家里攒的三十多个鸡蛋拿去卖掉。这些鸡蛋虽然值不了多少钱,但好歹是个开始,能换一点是一点。
问清楚附近菜市场后,他拎着装满鸡蛋的篮子,一边往菜市场走,一边盘算着下一步该怎么走才能赚到那五千块钱。
徐大志的母亲袁翠英以为儿子这次去市里是去借钱的,就特意准备了一篮子鸡蛋,打算让他带去送给能借钱的人。
可实际上,徐大志根本不是来借钱的,他是想靠自己的本事赚钱。这篮子鸡蛋自然就用不上了。但要是直接说不拿,母亲肯定会不高兴,所以徐大志只好把鸡蛋带上,准备找机会卖掉。
至于借钱这个说法,其实就是哄哄母亲罢了。徐大志虽然是在县里上的高中——县里的高中教学质量确实不错,甚至在市里都小有名气——可他在市里哪有什么同学啊?就算有,那也是以后上大学才认识的同学。
再说,就算以后上了大学,认识了一些市里的有钱同学,可借钱哪有那么容易?虽然他考上了大学,但五千块钱可不是个小数目。对那些家境富裕的同学来说,这笔钱可能不算太多,但也绝对不少。人家凭什么要把钱借给他呢?难道就因为他可怜,别人就该同情他、帮他吗?徐大志心里清楚,这世上没有这样的道理。
有钱人往往头脑特别清醒。他们明白一个道理:这世上需要帮助的人实在太多了,根本帮不过来。就算你有能力帮所有人,也可能会遇到\"升米恩斗米仇\"的情况——你帮了别人,对方不但不感激,反而会怨恨你。
比如说,一个普通同学手中也没多少钱,即使他家里有钱,他父母也不会无缘无故借给你五千块钱,这种事情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人家凭什么要白白帮你呢?
所以啊,遇到困难最终还得靠自己想办法。就像菜市场里卖鸡蛋的徐大志那样:普通鸡蛋卖一块三毛九一斤,一斤大概有七八个。他不怕难为情会吆喝,卖的又是土鸡蛋,虽然有人嫌贵,要两块钱一斤,但懂得的人都知道土鸡蛋好。这不,他刚卖出去三十多个土鸡蛋,就卖了八块钱。你看,只要肯动脑筋,愿意吃苦,总能找到办法的。
这三十多个鸡蛋是一家人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才攒下来的,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不管你家多么拼命干活、多么精打细算,这点鸡蛋也就只值这个价了。
徐大志这趟出门,光坐车就花掉了三块多钱的路费。现在他兜里就剩下六十块钱老本,再加上刚挣来的八块钱辛苦钱,全部身家加起来满打满算也就六十八块钱。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他得靠这六十多块钱的本钱,在短短二十天里翻出将近一百倍的利,要变出五千块钱来!掰着手指头算算,平均每天至少得赚三百块。说句实在话,这根本就是天方夜谭。甭管放在哪个年头,任谁拿着这点儿本钱做正经生意,想在二十天里赚出这么大笔钱,那都是痴人说梦。
当然过二十年后,靠卖体力搬冰箱空调啥的,每天赚三五百元,那还是有可能的,可这毕竟是1987年,普遍工资还不上百元的时代。
所以啊,徐大志心想,指望用钱生钱这条路是彻底走不通的。这六十多块钱充其量只够这几天勉强吃住糊口,要想破这个局,还得靠脑瓜子想出别的赚钱门道才行。
徐大志站在邮电局门口,深吸了一口气。他摸了摸口袋里仅剩的几十块钱,走进邮电局营业部,他看见卖报窗口后面坐着一位四十多岁的大姐,正低头织着毛衣。
\"大姐,打扰一下。\"徐大志陪着笑脸问道,\"这晚报报纸怎么卖的?\"
大姐头也不抬:\"一毛钱一份。\"
\"那...要是我多买几份呢?\"徐大志试探着问。
大姐这才抬起头,瞥了徐大志一眼,不耐烦地说:\"买多少份都是一个价!你以为这是菜市场啊?还能讨价还价?我们邮电局从来不讲价的!\"
徐大志被怼得顿时脸红了起来,幸好皮肤黑,还不是很明显,他不以为然,继续问道:\"那前几天卖剩下的报纸能便宜点吗?\"
\"嘿!你这人怎么这么啰嗦呢!\"大姐翻了个白眼,\"新报纸旧报纸都一个价!你到底买不买?不买别在这儿耽误工夫!\"
看着大姐嫌弃的眼神,徐大志知道再问下去也没用。他继续笑着说道:\"那给我来最近几天的晚报吧,麻烦您了。\"
徐大志这么问有原因的,后世哪个产品不可以讨价还价呀,他已经习惯了,忘记了这个时代是八十年代末。
在八十年代末,像他这样没背景、没本钱的年轻人想赚钱可不容易。当时最赚钱的买卖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是\"倒爷\",就是低价收购各种紧俏物资,比如白糖、布料什么的,再高价卖出去。那时候买东西还得用粮票、布票,能搞到这些东西转手就能赚钱。
第二种是组装电器。有关系的人能搞到收音机、电视机的零件,自己组装好了卖,利润特别高。那时候谁家要是有台电视机,那可是了不得的事。
第三种就是摆地摊。卖点水果、小吃或者小商品,本钱少,来钱快。街边到处都是这样的小摊贩。
还有就是开小饭馆。那时候人们手头渐渐宽裕了,下馆子的人越来越多。开个小饭馆投入不大,生意好的话很赚钱。
另外就是倒卖二手电器。城里人淘汰的旧电视、旧冰箱,拉到农村去卖特别抢手。那时候农村很多人家还都没见过这些\"洋玩意\"呢。
再有就是做服装生意。有眼光的人开始自己设计衣服,开个小作坊生产。那时候衣服款式少,只要样子新颖,根本不愁卖。
最厉害的是倒卖国库券。有些人专门跑全国各地,低价收高价卖,赚取差价。
不过说到底,这些生意最重要的就是信息灵通。谁知道哪儿缺什么、哪儿有什么,谁就能赚钱。徐大志一没本钱二没关系,想要快速赚钱,想来想去就只能在信息上下功夫。
知道后来特别出名的聪慧网吗?就是靠卖信息起家的,后来成了仅次于阿里巴巴的大公司。那时候他们也只是一家小咨询公司,专门做信息买卖的生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