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伏的到来,并未打破胡惟庸的平静。
尽管他兴冲冲地告诉胡惟庸一个不太愉快的消息。
可实际上,这等消息对胡惟庸来说,无关紧要。
正所谓有求皆苦,无欲则刚。
胡大老爷压根不在意官位的情况下,只要不是、之类的罪名,其他的都不在乎。
在礼部混了一天的胡惟庸,满怀得意地回到了他温暖的家。
换上家居服后,胡惟庸习惯性地背着手来到后院。
每日早晚各来这儿看看,成了胡惟庸必做之事。
但今天,胡惟庸突然发现,似乎…大概…这土豆成熟了?
胡惟庸在土豆种植方面,顶多懂点皮毛,谈不上精通。
他也是看到地里土豆叶子有些枯黄,才意识到这件事的。
一想到自己心心念念的护身符终于成熟了,即便稳重如胡惟庸,也不免激动得面色潮红。
小跑着到库房拿出准备好的竹筐和铲子,胡惟庸挽起袖子,下地忙活起来。
第一铲下去,胡惟庸彻底放心了。
他蹲在田里,拿起刚翻出的土豆仔细看了看。
大、圆、饱满……
可以说,这批土豆完全符合胡惟庸的预期。
一根秧苗下就是一大串拳头大的土豆,黄澄澄、圆溜溜的,让人爱不释手。
眼见成果显现,胡惟庸愈发干劲十足。
他清楚记得,当初下种时用了两公斤种子。
按常理,正常情况应能收获四十公斤左右。
但要知道,这可是胡惟庸精心照料,且是那神奇系统提供的种子。
最终结果如何,还得上称算一算。
为了把所有土豆都挖出来,不留死角,胡惟庸连吃饭都顾不上了。
胡惟庸先用铁铲把地翻了个遍,接着又用耙子细致地来回梳理了两遍。
直到确认再没有一个土豆残留在地里,他才满意地让人称重。
八十多公斤!这结果让胡大老爷笑得合不拢嘴。
看着眼前满满一筐土豆,胡惟庸心里乐开了花。
他清楚,这大半功劳都得归功于系统。
毕竟系统明确提示过,亲自种植的话,奖励会翻倍。
如果没有系统加持,单靠自然条件,估计也就四十公斤的收成。
这成绩,已经相当不错了。
他吩咐手下好好照看这些土豆,一个都不许弄丢。
随后,胡惟庸顺手抓起两个土豆,笑眯眯地走进了厨房。
今晚,他打算尝尝土豆丝的味道。
这东西放在以前,谁会在意啊?可如今到了这个时代,反而格外怀念上辈子那些随处可见、便宜得不能再便宜的玩意儿。
到了厨房,胡惟庸干脆站在一旁,一边指点着厨师,一边叨叨个不停。
削皮、切丝、泡水、爆炒……他几乎手把手地指挥着厨师,一盘金黄诱人的土豆丝很快就出锅了。
胡惟庸抢先尝了一口,嗯,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晚饭时,胡馨月凑到胡惟庸身边,看见眼前那盘黄澄澄的土豆丝,眼睛瞪得老大。
“伯父,这是什么呀?”
“哈哈哈,你先尝尝,这可是好东西,味道非常不错!”
“哦哦,我试试看!”
胡馨月可是了解自家伯父的,自从当上后,他对美食和美女情有独钟。
再说了,这段时间在府上住着,她亲眼目睹了胡惟庸是如何教会厨师做出各种美食的。
所以,但凡胡惟庸说某道菜好吃,无论最后她自己喜不喜欢,至少她都会愿意尝尝。
她夹起一筷子土豆丝,仔细端详。
黄澄澄的土豆丝切得均匀细致,显然厨师的刀工不错。
在烛光的映照下,土豆丝因油脂而泛着微光,仿佛披上了一层薄纱般的荧光。
轻轻一咬,喀嚓一声,清脆可口。
清脆爽口,这是胡馨月的第一印象。
她咬下的仿佛不是陌生的土豆丝,而是日常熟悉的凉拌萝卜丝。
明明是熟菜,为何还能如此清脆?
然而,多咀嚼几下后,胡馨月眼睛一亮。
整体的清脆并未掩盖内里的绵软,这道菜似乎异常美味。
难以想象,一道素菜竟能有如此神奇的口感。
胡馨月毫不犹豫地又夹了一筷子。
一边品尝,一边毫不客气地问:“伯父,这东西之前怎么从未见过?”
“感觉吃起来很爽口!”
“哈哈,好吃就行!”
胡惟庸对自己捣鼓的新东西得到小侄女的认可感到高兴。
“这是异域良种,我也是碰巧得来的。”
“你不是好奇我在后院那块地种的是什么吗?”
“你现在吃的就是!”
“哈哈,这东西不仅仅炒着好吃,还有许多其他做法呢!”
“等丰收了,我让厨子再做点别的给你尝尝,保准让你大吃一惊!”
没错,胡惟庸今天只是试试味道。
这东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可是他未来的护身符。
等过几天,找个合适的时机,胡惟庸就打算将这宝贝献上去。
依照朱元璋的性格,只要能证明土豆的产量,胡惟庸这辈子就不用愁了。
而且,朱元璋作为农户出身的皇帝,对农作物、对种地有着骨子里的热爱。
况且,土豆既是菜又是粮,不耗地力、不挑土地,最重要的是产量惊人。
对于一直想让百姓吃饱的朱元璋来说,这简直是天赐仙粮,他不高兴才怪!
(本章完)
------------
杨宪这几天很忙!
那天在朝堂上铩羽而归,尤其是朱元璋视而不见的离开,不仅没让他觉得有问题,反而更让杨宪将胡惟庸视为眼中钉。
他不觉得胡惟庸有多厉害,更不认为朱元璋对胡惟庸有多看重。
在他看来,自己同样是朱元璋亲手擢升的丞相,难道还比不上一个已经退位的前丞相?
尽管胡惟庸确实出身淮西,也是陛下的老臣。
但如今淮西帮不是还有李善长撑在前面吗?
更何况,自己背后还有一帮江南系官员的支持。
陛下难道真能对这些臣子置之不理?
无非是觉得证据不足、罪名不够,暂时懒得处理罢了,绝不是不重视自己!
经过一番自我安慰,杨宪坚信,只要坐实证据、把事情闹大,胡惟庸必定会倒霉。
因此,这几甚至把公务都暂时搁置,精心挑选了几位今科学子,仔细交谈。
杨宪是什么身份?
当朝丞相!
尽管前面还有李善长这个左丞相,他连指挥六部的几位堂官都有些困难。
但学子们哪里知道?
被这样的大人物亲自找上门,他们早已欣喜若狂。
所以,当杨宪让他们在自己讲述的一些话上签字画押时,他们几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于是,杨宪拿着几位今科学子的“口供”,兴冲冲地直奔皇宫。
作为丞相,杨宪要见朱元璋并不难。
宋利通传后,杨宪见到朱元璋的第一时间就将手中的东西递了上去。
“陛下,这是臣近日收集的关于今科学子的一些意见与想法,臣认为有必要让陛下过目!”
朱元璋皱着眉头,接过宋利递上来的小册子,随手一翻,眼神顿时一冷。
他猛地抬头,看向杨宪,发现对方脸上还未来得及掩饰的得意神情。
“杨宪,你弄这个,究竟是何居心?”
杨宪一听,顿时愣住了。
怎么回事?
我都把证据送到你面前了,陛下难道还要死保胡惟庸?
“陛下,臣不过是一片公心!”
“科举乃我朝头等大事,既是选拔人才的盛典,亦是文坛盛事,如今却被胡学士搞得民怨沸腾、士林议论纷纷。”
“臣身为陛下钦命的右丞相,怎能对这等大事坐视不理?”
“臣若是视而不见,岂不是辜负了陛下的恩典?”
杨宪说着,激动得脸都涨红了。
朱元璋刚才根本没细看,只是瞥见胡惟庸的名字就下意识地维护了,这举动可真是到了杨宪。
换了往日,杨宪可不敢这么跟朱元璋说话。
不过,杨宪虽然激动,朱元璋倒也没太放在心上。
他仔细翻了翻手里的册子,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
册子上全是学子们的呼声,籍贯、姓名都写得明明白白,朱元璋很确定杨宪没胆子在这上面作假。
或者说,杨宪不会蠢到在这种容易查证的事情上造假。
那么,这些学子对胡惟庸如此大的怨气,到底是怎么回事?
难道真如他们所说,胡惟庸“故意刁难”了他们?
这念头刚冒出来,朱元璋立刻把它抛到一边了。
怎么可能!
上次不也有学子抱怨过这事?
咱不仅没罚胡惟庸,还因此赏了他!
现在杨宪又把这事儿翻出来,难不成是要证明咱错了?
这种事,咱能错?
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
就在君臣两人都沉默不语时,宋利突然来报。
“皇爷,胡大人有要事求见!”
“哦?胡惟庸?快宣!”
朱元璋一听到胡惟庸的名字,想都没想就让宋利把人叫进来。
对于胡惟庸,朱元璋确实挺满意。
毕竟,没对比还好,一对比就能发现,一帮子淮西老兄弟里,胡惟庸简直纯洁得像朵小白花。
低调、踏实得让人发指。
有时候,要不是有人提起,朱元璋都忘了这位前丞相还好端端地住在应天城里,只不过闭门谢客了而已。
得到通传的胡惟庸,挑着扁担,晃悠着两筐土豆,走进了大殿。
刚进门,他就看到了杨宪。
不过,这时候的胡大老爷正高兴着呢,哪还有心思搭理杨宪。
朱元璋对胡惟庸这副模样感到莫名其妙,但好奇心却被勾了起来。
胡惟庸走到朱元璋面前,放下扁担,朝朱元璋一拱手。
“陛下,臣来给您献宝了!”
“绝对是您最喜欢的东西!”
“来,陛下,亲自下来看看吧!”
“献宝?”
朱元璋一听这话,兴致顿时降了不少。
他这人虽然毛病不少,抠门、嗜杀、好色,但奇怪的是,他对物质的需求并不高。
不过,胡惟庸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他背着手走到胡惟庸面前,看着那两筐黄澄澄的“果子”,好奇地问道:
“惟庸,这是什么?”
胡惟庸深吸一口气,向朱元璋再次拱手。
“恭喜陛下,臣有幸在异域得到这种仙粮。
经过臣在府中的试种和试吃,确认此物亩产可达三十石!”
“有了这仙粮,我大明将再无之患!”
“多少?”
朱元璋瞪大了眼睛,一把抓住胡惟庸,脸上满是难以置信。
胡惟庸面对朱元璋惊讶的眼神,坦然点头。
“陛下,您没听错。
臣经过试种,确认这种子每亩可产出三十石粮食。”
“这作物不挑土地、不耗地力、种植容易、产量巨大,最重要的是,它既可作菜又可作粮,绝对称得上是仙粮!”
“臣已经在府中试种过,确认了它的真假,才敢进献给陛下。”
说到这里,胡惟庸得意一笑。
“陛下,臣这宝物可还合您心意?”
朱元璋呆呆地看着胡惟庸,又低头看了看那两筐并不起眼的土豆,再抬头看了看胡惟庸。
若不是刚才胡惟庸的话清清楚楚地传到他耳中,且胡惟庸说得如此笃定,他一定会以为胡惟庸在骗他。
那么……这是真的?
我……真的要得到一种仙粮了?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