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校大会,传达省科技大会的精神,同时传达关于恢复高考招生的讨论草案。
全体师生都特别关心这两件大事的有关文件精神,前所未有地没有出现“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的现象了,都在非常认真做笔记,一共有十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有国家派出的赴外国科学考察团,考察国外科技动向;有国家选派的公费出国留学生;科技就是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研究工作、设立专项科研经费;全国恢复研究生招考,中国科技大学要办“研究生学院“了。
听说考研究生还可以放宽学历要求,有一个“同等学历”的优待政策、还可以跨学校跨行业跨地区考试录取。
这个同等学历可以是中专毕业大专毕业,经过规定年限及以上工作实践,虽然没有本科学历却可以按照“同等学历”对待,这一条对于那些有实际能力却苦于无法得到读书机会的人,犹如一道阳光霎时照亮了希望之门。
全国公布了28所重点大学的名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语学院、广东外语学院、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广东工学院、南开大学、上海化工学院、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学院、北京外语学院、中山大学、大连工学院、浙江大学、华东工学院、华东师范学院。
教师要恢复技术职称了、对于改行或者下放的教师,要逐步解决归队的问题。
大学招生工作中有了一些补充规定,其中年龄限制在15-25周岁。
全省统考时间定在77年12月初;根据统考成绩、地区预选时间是12月下旬;录取时间78年元月的中下旬;录取通知在1月25号左右发出。
最让全体人员关心的信息就是,全省有130万人报名参加高考,目前省内学校的条件只能招7千人,明年2月份就要入学了。
从77届开始,今后的大学生全部是统一招生统一分配了;大学的学制3-5年,中小学10-12年。
全场鸦雀无声,所有的参会者,全部都是空前认真、一字不落认真笔记;恨不得要把这些新的政策、新的消息全部都清清楚楚地记下来。
大家一遍又一遍核对那28个重点大学的学校名单;核对77届招生的日程安排;生怕记错了,会带来影响家人命运的后果。
同学们回到教室,立即趴在课桌上纷纷给各自的亲朋好友写信,传达转告今年的招生新政策。
一时间,同学们的书信雪片一般从学校内向省内外的四面八方邮寄了出去……。
忆江南立即也给妹妹去信,通报了恢复高考的事情,妹妹是个高中生,才19岁,赶上了这个好时光,叫她抓紧时间复习功课,准备迎接考试。
天大的好消息,一个连着一个蜂拥而至,知识分子们都像“久旱的禾苗迎接甘露”,“臭老九们”都心潮澎拜、终于有了盼头,曙光就在前面!
学校布置各个年级的领导,要收集学生们关于教学改革的意见,大家踊跃发言,集中到一点就是如何处理“政治与专业学习的关系”。
回到宿舍里,同学们还在热烈讨论“红与专”的关系。
一班学习成绩最好的几位同学,女同学王岚、25岁,她是卫生学校毕业,当过临床护士好几年、有着医护岗位的丰富经验;男同学张义民20岁,再加上一个帅小雅20岁出头,大家都在议论纷纷,认为他们三人现在就是要加强外语学习,冲刺研究生的报考是大有希望的。
岑俪琳还很关心忆江南“你非常适合搞政治搞管理或者搞文学,你要早下决心,做好方向性的选择。”
忆江南笑着反问“你适合什么方向啊?”“我也在考虑发展方向问题”,岑俪琳也感到了选择的困难。
在一班的女同学当中,岑俪琳可以算是多才多艺才华出众的第一人,她的组织能力也很强,她与忆江南两人家庭背景相仿、兴趣爱好广泛、虽然各有侧重平日里是有许多共同语言的。
兴趣爱好太广泛、多才多艺多能力的人,反而不容易定向发展。
不能做1字形的人才,不由自主就成为了t型发展,也就是被人称为“一专多能”的才子才女。
霍书记是一位军队转业干部,自己就是大学生毕业参军、有着多年在军队的政工干部工作经验;第一次执行大学的学生工作,比较习惯部队带兵的工作方式,要求令行禁止,他个人比较强调服从。
年级党支部副书记兼主任曾庆良,是北京大学的高材生,他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也很强,处理人际关系比较灵活,曾经深受学院领导欣赏,是红遍学校的一个存在。
大学,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知识分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容易见异思迁;如果是用在学术科研当中,那可以是一种创新的能力。
可是有一些人当中、名利是他们前进的动力、容易患得患失、也为名利所累。
在一次运动中,作为党委秘书却把学校党委会议的内容用大字报的形式捅了出去,这绝对是官场的大忌;从此他从云端跌落地上,再要重新站起,谈何容易?
因为缺乏政治经验的他,也从意气风发直到灰心丧气,曾经要求调离,却未能获得批准。
有人就有江湖,军队的人员流动性大,流动的变化就大、大到可以少有痕迹;地方上的江湖,痕迹是会累积会沉淀的、容易形成屏障或障碍,一旦形成还很难克服。
这种屏障往往有受益的时刻、也会有受限制的时刻、有时候仅凭个人力量无法突破。
在如何对待学生、处理一些问题的工作方法上,两位年级领导人往往会存在一些差别,那是他们曾经的经历不同。
两位书记,在工作方法上的分歧,有意无意间就会影响到年级工作具体问题的处理。
可能是因为面子、也可能是两人的工作能力都很强,有点各执己见;其实这两位领导的思想方法是完全可以互补的,而且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好在二位书记都是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丰富的人,目前年级工作的局面,还算是平衡稳定的;没有将彼此分歧太明显的表面化。
关键在于“一把手”稍微多一点宽松包容、多听取一些他人对工作的想法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