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怀瑾坐在保定府书房的案几前,手中捏着苏瑶与李逸尘的来信,眉头拧成了个“川”字,往昔与程小雨相处的桩桩件件,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那时,他任职于河县,程小雨决心在河县河口镇鸡公山脚下打造桃花街,苏怀瑾全程参与其中。工程初期,困难重重,当地一些势力妄图从中牟利,百般阻挠,施工材料也时常短缺。但程小雨凭借果敢的魄力与聪慧的头脑,一面与各方周旋,一面拓宽材料采购渠道,保障工程推进。在那些忙碌的日子里,苏怀瑾望着程小雨奔波的身影,不知不觉间,心底泛起丝丝爱慕。她的每一个决策、每一次应对难题时的从容,在苏怀瑾眼中都不是凡人所能为,他偷偷将程小雨视作下凡的仙女,那份倾慕悄然在心底生根发芽。
然而,意外突如其来。一天,工程现场传来噩耗,一名工人在施工时不幸身亡。消息传开,整个工地人心惶惶,死者家属更是悲痛欲绝,情绪激动,甚至有人开始质疑工程的安全性,想要罢工。苏怀瑾得知此事,顿感焦头烂额,一时没了主意。
就在这时,程小雨迅速赶到现场。她先是神色悲戚且诚恳地走到死者家属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而后握住家属的手,声音带着哽咽说道:“大哥的离去,我痛心疾首,这是我们大家都不愿看到的。您放心,我们一定会给您和大哥一个交代。”安抚好家属情绪后,程小雨立刻展开调查,快速且公正地划分责任,责令相关负责人承担应有的赔偿。
不仅如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家属的生活问题,程小雨决定将死者家中有劳动能力的人招进工地,安排适合他们的工作,并承诺会给予妥善的照顾。这一系列果断又充满人情味的处理方式,迅速稳定了局面。工地恢复了往日的忙碌,死者家属也得到了切实的安顿。
那一刻,苏怀瑾望着程小雨有条不紊处理事务的模样,心中的爱慕与敬佩更甚。在他眼中,程小雨不仅智慧超群,更有着悲天悯人的胸怀和常人难及的果敢。
又一年春天,河县遭遇饥荒,饿殍遍野,百姓们挣扎在生死边缘。苏怀瑾看着受灾的民众,急得焦头烂额却苦无良策。程小雨赶来后,手把手教他如何布施。她亲自指挥,合理分配救灾物资,还组织搭建粥棚,日夜熬煮热粥,确保每一个受灾百姓都能吃上一口热乎饭。在她的带领下,苏怀瑾和众人齐心协力,成功帮助许多百姓熬过了这场灾难。那段日子,苏怀瑾越发为程小雨的善良与担当所倾倒,这份恩情他始终铭记在心,爱慕之情也愈发浓烈。
这些温暖而珍贵的回忆,与如今信中所描绘的危机四伏的景象,形成了强烈反差。苏怀瑾的手不自觉地攥紧,关节泛白,心中满是愤慨与焦急。曾经一同为百姓谋福、共克时艰的挚友,如今却深陷阴谋的泥沼,蒙冤受屈,他怎么可能袖手旁观?更何况,程小雨在他心中的地位早已与众不同。
念及此处,苏怀瑾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内心的波澜,叫来管家,斩钉截铁地吩咐道:“立刻备马,我要即刻启程前往兰陵城。另外,你务必密切留意京城和江城的消息,稍有风吹草动,马上向我汇报。”管家领命匆匆离去,苏怀瑾望向窗外,目光坚定而决绝。他暗暗发誓,定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冲破这场阴谋的重重迷雾,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还程小雨和洪军一个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