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卅晚睇烟花》(粤语诗)
文\/树科
年卅晚,年卅晚,行花街
行完花街烧炮仗
烧咗炮仗,烧烟花……
噼噼啪啪,噼哩啪啦
吱吱唦唦,叽哩哇啦
你哋睇,个度火树银花……
夜晚黑:大天空
天空喺度受孕?……
《树科诗笺》2025.1.28.粤北韶城沙湖畔
《粤语诗中的烟火人间》
——《年卅晚睇烟花》诗学解析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的多元语境中,树科的粤语诗《年卅晚睇烟花》以独特的语言质地与民俗意象,构建起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诗意空间。这首创作于 2025 年 1 月 28 日粤北韶城沙湖畔的作品,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岭南地区除夕夜的热闹场景,在传统节庆氛围的描绘中,暗含对生命与自然的哲思。诗歌突破了传统诗歌的语言范式,以口语化的粤语方言为载体,将民间习俗转化为诗学符号,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一、方言入诗:语言符号的地域美学
诗歌开篇 “年卅晚,年卅晚,行花街”,以重复的口语化表达营造出强烈的节奏感,瞬间将读者带入岭南地区除夕夜的特定时空语境。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独特的发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为诗歌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行花街”“烧炮仗”“烧烟花” 等极具岭南特色的民俗活动,通过粤语方言的表述,更显亲切自然,仿佛能让人听见街头巷尾的喧闹声。
这种方言入诗的创作手法,与赵元任在《现代吴语的研究》中所强调的方言对于地域文化记录的重要性不谋而合。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在《年卅晚睇烟花》中,粤语的运用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地域辨识度,让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岭南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例如 “噼噼啪啪,噼哩啪啦 \/ 吱吱唦唦,叽哩哇啦”,这些拟声词的运用,生动地模拟了炮仗与烟花燃放时的声响,极具画面感。这种语言风格,与刘禹锡《竹枝词》中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所展现的巴楚方言特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方言的运用,增强诗歌的地域特色与艺术感染力。
方言入诗还打破了传统诗歌语言的雅正范式,赋予诗歌一种质朴的民间气息。在诗歌日益走向精英化、晦涩化的当下,树科的粤语诗以其接地气的语言风格,重新连接起诗歌与大众生活的纽带。正如钟敬文在《民间文艺学》中指出,民间文学是人民生活的直接反映,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年卅晚睇烟花》正是通过方言的运用,将民间生活场景转化为诗意表达,展现出民间文学的独特魅力。
二、意象构建:民俗符号的诗意转化
诗歌中,“花街”“炮仗”“烟花” 等民俗意象构成了核心的诗意空间。“行花街” 作为岭南地区除夕夜的重要习俗,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花街之上,五彩斑斓的鲜花争奇斗艳,人们穿梭其中,挑选寓意吉祥的花卉,这种场景本身就充满了诗意。诗人将这一民俗活动纳入诗歌,使其成为传递情感与文化的重要载体。
“烧炮仗”“烧烟花” 则进一步将节日的热闹氛围推向高潮。炮仗的声响与烟花的绚丽,不仅是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炮仗有驱邪避凶之意,而烟花则象征着繁荣与美好。诗人通过对这些民俗意象的描绘,展现了岭南地区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与热爱,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诗歌后半部分 “夜晚黑:大天空 \/ 天空喺度受孕?”,将视角从人间的热闹场景转向广阔的天空,引入了 “天空受孕” 这一极具想象力的意象。这一意象的运用,打破了前文民俗场景的写实性,赋予诗歌以超现实的色彩。“天空受孕” 可以理解为对生命孕育与自然奥秘的隐喻,也可看作是诗人对传统节庆背后更深层次意义的思考。它将人间的欢庆与自然的神秘相连接,使诗歌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种意象的转换与构建,与艾略特在《荒原》中对意象的运用有着相似之处,都是通过意象的组合与转换,表达深层的思想与情感。
三、节奏与韵律:声音美学的创新探索
《年卅晚睇烟花》在节奏与韵律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诗歌开篇以重复的 “年卅晚,年卅晚” 起兴,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仿佛是节日庆典的鼓点,引领读者进入诗歌的情境之中。随后,“行花街”“烧炮仗”“烧烟花” 等短句的排列,简洁明快,富有跳跃性,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在除夕夜忙碌而欢快的活动节奏。
在拟声词的运用上,“噼噼啪啪,噼哩啪啦 \/ 吱吱唦唦,叽哩哇啦” 形成了独特的韵律美。这些拟声词不仅模拟了真实的声响,更在诗歌中构成了一种声音的节奏,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烟花绽放的现场,感受到声音的韵律与诗歌内容的完美融合。这种对声音节奏的把握,与古希腊诗人品达在颂歌中对韵律的重视有着相通之处,都是通过声音的节奏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诗歌的长短句交错排列,也为其节奏增添了变化。从开篇的短句到中间拟声词的密集排列,再到结尾 “夜晚黑:大天空 \/ 天空喺度受孕?” 的长句,节奏由快到慢,由喧闹到沉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这种节奏与韵律的变化,不仅符合诗歌内容的发展,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情绪的起伏,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四、情感表达: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年卅晚睇烟花》表面上是对岭南地区除夕夜民俗活动的描绘,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诗歌通过对 “行花街”“烧炮仗”“烧烟花” 等场景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珍视与热爱。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民俗逐渐被淡化,而诗人通过诗歌的形式,将这些珍贵的民俗记忆保留下来,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守护之情。
诗歌结尾 “天空喺度受孕?” 所蕴含的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使诗歌的情感表达超越了单纯的节庆欢愉,上升到了哲学层面。在热闹的节庆氛围背后,诗人看到了生命的孕育与自然的奥秘,这种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自然的赞美,体现了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对内心宁静与精神寄托的追求。它将传统节日的欢乐与现代的哲学思考相融合,展现了诗歌情感表达的深度与广度。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与北岛在《回答》中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思考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但都体现了诗人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把握。树科通过粤语诗的形式,在传统民俗的描绘中融入现代的情感与思考,使诗歌既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又能引发当代读者的共鸣。
五、诗学价值:地域文化与诗歌创作的新可能
《年卅晚睇烟花》的创作,为当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它证明了方言诗歌并非局限于小众文化,而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方言的运用,诗歌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地域文化特色,展现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与情感。这种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正是当代诗歌丰富性的重要来源。
在诗学理论层面,该诗打破了传统诗歌创作的诸多限制,在语言、意象、节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它表明诗歌创作不应局限于固定的模式,而应充分发挥语言与文化的多样性,探索新的表达方式与艺术风格。这种创新精神,对于推动当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年卅晚睇烟花》通过诗歌的形式记录了岭南地区的民俗文化,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文化的多样性至关重要,而诗歌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将地域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树科的粤语诗《年卅晚睇烟花》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丰富的意象构建、创新的节奏韵律以及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粤语诗歌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它不仅是对岭南地区除夕夜民俗活动的诗意记录,更是对传统与现代、地域文化与诗歌创作关系的深入探索。在当代诗歌创作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这样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考,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