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语韵律中叩问文明的本质》
—— 论树科《文明唔文明》的诗学张力与哲学思辨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日益多元化的语境下,树科的粤语诗《文明唔文明》犹如一股清流,以独特的方言魅力与深邃的哲学思考,在诗歌的星河中闪耀着别样的光芒。这首创作于 2025 年 2 月 9 日粤北韶城沙湖畔的作品,虽篇幅短小精悍,却蕴含着对文明这一宏大命题的深刻叩问与思索。其以粤语口语入诗的形式,打破了传统诗歌语言的常规,为诗歌的表达注入了鲜活的地域文化气息;而在内容上,层层递进的设问与思索,则展现出诗人对文明本质的不懈探寻,极具文学价值与思想深度。
一、粤语方言的独特魅力与诗歌语言创新
(一)方言入诗的语言革新
粤语作为中国方言体系中极具特色的一支,拥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树科在《文明唔文明》中大胆运用粤语方言进行创作,“唔”“系乜先”“喺”“点止”“咁” 等极具粤语特色的词汇频繁出现,使得诗歌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这种方言入诗的创作方式,打破了长期以来以普通话为主要创作语言的诗歌格局,为诗歌语言的创新开辟了新的路径。
从诗歌发展的历史来看,方言入诗并非新鲜事物。在古代,《诗经》中就包含了大量来自不同地域的民间歌谣,其语言风格各具特色,反映了当时各地的风土人情。而在现代诗歌中,艾青的《大堰河 —— 我的保姆》运用了大量的浙江方言词汇,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真实性。树科的粤语诗创作,正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粤语的独特发音和词汇,使诗歌在诵读时具有一种别样的韵律感,与普通话诗歌的韵律形成鲜明对比。例如 “文明唔文明?文明系乜先?” 两句,以粤语诵读时,“明”“先” 的押韵方式,不同于普通话的押韵规则,却产生了独特的音乐美,仿佛在读者耳边奏响了一首别具一格的方言歌谣。
(二)口语化表达的诗意呈现
除了方言词汇的运用,诗歌还采用了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整首诗以问答的形式展开,就像是诗人与读者之间的一场亲切对话,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感。这种口语化的表达,拉近了诗歌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不乏口语化表达的佳作。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易懂着称,他的《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用简洁直白的口语,生动地描绘了卖炭翁的生活困境,让普通百姓也能理解诗歌的内涵。树科的《文明唔文明》同样如此,通过口语化的问答,将对文明的思考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例如 “点止咁简单,泼墨有空白……” 一句,用 “点止咁简单” 这种日常口语,引出后面富有诗意的比喻,使诗歌在保持口语化的同时,又不失诗意的表达。口语化的表达不仅使诗歌更具生活气息,也让诗歌的主题更加贴近现实,引发读者对文明问题的深入思考。
二、哲学思辨视角下的文明探寻
(一)对文明本质的质疑与追问
诗歌开篇便以 “文明唔文明?文明系乜先?” 两个连续的问句,直截了当地抛出了对文明本质的质疑与追问。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如同一记重锤,敲击着读者的心灵,引发人们对文明这一概念的重新审视。在当今社会,文明常常被视为一种既定的、清晰的概念,人们往往对其有着固有的认知和理解。然而,树科的提问却打破了这种常规思维,促使读者去思考文明究竟是什么,它的内涵和外延到底在哪里。
这种对文明本质的质疑与追问,在哲学史上也有着深厚的渊源。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其 “产婆术” 式的提问方式,不断追问事物的本质,引发人们的思考。他通过一系列的对话和追问,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从而不断探索真理。树科在诗歌中对文明的追问,与苏格拉底的哲学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通过诗歌的形式,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文明的本质,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有的观念和定义。这种质疑与追问,体现了诗人的哲学思辨精神,也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文明认知的辩证思考
“文明唔文明,唔喺黑噈白?点止咁简单,泼墨有空白……” 这几句诗进一步深化了对文明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文明认知的辩证思维。诗人指出,文明并非简单的非黑即白,不能用绝对的标准来衡量和判断。就如同泼墨作画,画面中不仅有浓墨重彩的部分,也有留白之处,文明的内涵也是丰富多样、充满变化的。
这种辩证思考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观念不谋而合。阴阳学说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文明的认知中,也存在着这样的辩证关系。文明既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也可能存在着消极、落后的因素;不同的文明之间既有差异和冲突,也有交流和融合。树科通过诗歌的语言,将这种复杂的辩证关系形象地表达出来,使读者对文明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他提醒人们,在看待文明问题时,不能片面、简单地做出判断,而应该以一种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去理解和把握文明的本质和内涵。
三、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文明诠释
(一)文明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诗歌最后一句 “文明唔文明,文化万万年……” 将文明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指出文明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息息相关,文化的源远流长是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文明的兴衰更替与文化的传承演变紧密相连。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文明形态,而文明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其灿烂的文化传承就是文明延续的有力证明。从甲骨文到汉字的演变,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从儒家思想到道家、佛家文化,中国的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不断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明体系。树科在诗歌中强调文明与文化的关系,正是对这一历史事实的深刻认识。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认为只有珍视和传承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发展文明。
(二)地域文化对文明的独特贡献
由于诗歌采用粤语创作,其本身就体现了地域文化对文明的独特贡献。粤语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粤语诗歌、粤语歌曲、粤语戏曲等艺术形式,都是粤语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树科的粤语诗《文明唔文明》,将粤语文化与对文明的思考相结合,使诗歌具有了双重的文化价值。一方面,它展现了粤语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粤语文化;另一方面,通过粤语这一地域文化载体,对文明这一普遍的人类命题进行探讨,丰富了文明的内涵和表达方式。这种将地域文化与普遍文明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体现了诗人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对文明发展的深刻理解。它提醒人们,在追求文明进步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地域文化的独特价值,而应该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优势,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一)结构的简洁与精巧
《文明唔文明》在结构上简洁明了,整首诗以连续的问答形式展开,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诗歌开篇提出问题,引发读者对文明本质的思考;中间部分通过辩证的分析,深化对文明的认识;最后以文明与文化的关系作结,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这种简洁而精巧的结构,使诗歌在有限的篇幅内,能够完整地表达诗人对文明的思考过程,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有许多结构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作品。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短短四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结构简洁却韵味无穷。树科的《文明唔文明》同样以简洁的结构,展现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每一句诗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人的思维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二)意象的运用与意境营造
虽然诗歌没有运用大量复杂的意象,但 “泼墨有空白” 这一比喻意象却十分精妙。它以泼墨作画为喻,形象地表达了文明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如同绘画中的留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个意象的运用,使抽象的文明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在意境营造方面,诗歌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富有哲理的意境。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与诗人一同对文明的本质进行追问和思索。这种意境的营造,使诗歌不仅仅是对文明问题的简单探讨,更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启迪和引导,让读者在诗歌的意境中得到心灵的触动和思想的升华。
五、结语
树科的粤语诗《文明唔文明》以其独特的粤语方言表达、深刻的哲学思辨、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精湛的艺术特色,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一个别具一格的范例。它通过对文明本质的质疑与追问、辩证思考,以及对文明与文化关系的深入探讨,展现了诗人对文明问题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同时,诗歌中粤语方言的运用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体现,也使诗歌具有了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当今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明唔文明》这样的诗歌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创作形式和内容,也为人们思考文明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文明进步的过程中,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珍视地域文化的独特价值,以辩证的思维去理解和把握文明的本质。这首诗歌也让我们看到了方言诗歌在当代诗歌发展中的潜力和价值,期待更多的诗人能够像树科一样,勇于创新,用独特的语言和视角,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诗歌作品,为丰富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