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褶皱中的生命交响》
—— 树科《太嫲》赏析
文\/阿蛋
树科的《太嫲》以粤语方言为载体,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关于童年记忆与生命感悟的画卷。诗歌聚焦于 “太嫲” 这一人物形象,通过质朴且饱含深情的笔触,将个体生命体验与家族情感纽带紧密交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方言入诗:打破语言壁垒,还原生活本真
《太嫲》最大的语言特色在于粤语方言的运用。开篇 “我扯咁老豆衫尾,初次 \/ 喺老家天井边见到佢……”,“扯咁”“老豆”“喺” 等词汇瞬间将读者拉回到粤语语境之中,充满浓郁的地域生活气息。这种方言写作打破了标准普通话诗歌创作的常规,为诗歌带来了鲜活的生命力。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符号,更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一方水土的历史、风俗与情感。在这里,方言的运用让诗歌更贴近生活的真实,使读者仿佛能亲眼目睹那个在老家天井边发生的场景,亲耳听到孩童与长辈之间的对话。
与普通话诗歌相比,方言诗歌在韵律和节奏上也别具一格。粤语独特的音韵系统,如丰富的声调变化,让诗句在朗读时产生一种独特的音乐感。“佢似晒老妖,仲块面张嘴 \/ 绉纹又粗又深,冇晒棚牙”,这些句子在粤语的声调起伏中,读起来抑扬顿挫,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这种韵律效果是普通话难以完全复制的,它为诗歌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魅力,使诗歌在听觉上更具感染力。
二、情感脉络:从陌生恐惧到敬畏惊叹的心灵旅程
诗歌中情感的表达细腻而真实,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脉络。初次见到太嫲时,诗人用 “佢吓咗我一跳 \/ 我唔单止喺有啲怕佢 \/ 佢似晒老妖,仲块面张嘴 \/ 绉纹又粗又深,冇晒棚牙” 这样直白的描述,生动地展现出孩童对太嫲外貌的恐惧心理。在孩子的眼中,太嫲的形象与他们所认知的美好、和蔼相去甚远,这种直观的感受是纯粹而真实的,是基于孩童对世界简单而直接的认知。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的情感逐渐发生转变。“话晒,佢又真系好劲啫”,当诗人看到太嫲在高龄之下,仍能 “佝偻,噈咁自己个人 \/ 去山度拾松毛去”,内心的情感从最初的恐惧转变为对太嫲坚韧生命力的惊叹与敬畏。这种情感的变化并非突兀,而是通过生活细节的描绘自然呈现。诗人在成长过程中,对太嫲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外貌,而是深入到她的生活态度和生命力量,从而引发了情感上的升华。这种情感变化的书写,使诗歌更具层次感,也让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诗人在面对生命不同阶段时的复杂情感。
三、意象塑造:“太嫲”—— 岁月与生命的独特象征
“太嫲” 这一形象在诗歌中是核心意象,她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人物,更是岁月沧桑与顽强生命力的象征。太嫲脸上 “绉纹又粗又深” 的外貌描写,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代表着漫长岁月中所经历的风雨与沧桑。而她 “冇晒棚牙” 的形象,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岁月的沧桑感,让读者感受到时光的无情流逝。
与此同时,太嫲 “一百零一岁” 高龄仍能独自去山上拾松毛,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与她沧桑的外貌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生命的坚韧与不屈。在诗歌中,太嫲的形象超越了个体,成为一种对生命力量的礼赞。她象征着在艰苦岁月中顽强生存的老一辈人,他们虽然历经磨难,但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执着。这种意象塑造,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四、文化映射:家族传承与地域文化的交织
从文化角度来看,《太嫲》深刻反映了家族传承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在家族层面,太嫲作为家族中的长辈,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与传统。她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生命的延续,更是家族血脉传承的象征。诗人通过对太嫲的回忆与描写,表达了对家族先辈的尊重与怀念,体现了家族文化在个体心中的深深烙印。
在地域文化方面,诗歌中的粤语方言、老家天井、上山拾松毛等元素,都是岭南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粤语作为岭南地区的主要语言,承载着当地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老家天井是岭南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家族成员日常生活的空间,更是家族文化传承的场所。上山拾松毛这一行为,则反映了岭南地区的生活习俗和自然环境。这些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入,使诗歌成为地域文化的生动记录,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树科的《太嫲》通过方言入诗、细腻的情感表达、独特的意象塑造以及深刻的文化映射,为我们呈现了一首具有浓郁生活气息与深刻内涵的诗歌。它让我们在品味诗歌的同时,感受到岁月的力量、生命的坚韧以及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一首值得反复研读与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