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嘅吟寻话》赏析
文\/阿蛋
树科的这首粤语诗《红包嘅吟寻话》,以红包为线索,串联起人生不同阶段的感悟,看似简单直白,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与情感变迁。
诗的开篇 “佃个嗰阵,睇到喺我 \/ 大包细包,大细唔嬲 \/ 大细通杀……”,描绘的是童年时期面对红包的心态。“佃个嗰阵” 点明了时间是过去小时候,那时的 “我”,看到红包,无论是大红包还是小红包,内心都充满欢喜,“大细唔嬲” 生动地表现出孩子对红包的单纯喜爱,只要有红包,就心满意足,不会去计较红包的大小,“大细通杀” 更是用一种略带夸张的表述,强化了孩童在面对红包时那种无差别的兴奋,此时的红包,纯粹是快乐与惊喜的象征,代表着童年无忧无虑的时光,以及过年过节时最直接的物质期待。这几句诗语言通俗易懂,完全贴合孩童的心理和口吻,用粤语表达更增添了一份地域文化的亲切感,让读者仿佛瞬间回到自己的童年,回忆起那些收到红包时的雀跃场景 。
随着成长,“大咗啲喇,睇我薄啲 \/ 嘟冇话乜,仲识扮嘢 \/ 讲声好话……”,人慢慢长大,对红包的看法也开始发生变化。“大咗啲喇” 明确时间的推进,此时的 “我”,即便收到的红包变薄了,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直接表露不满,而是 “嘟冇话乜”,表现出一种隐忍。“仲识扮嘢” 则描绘出长大后的人学会了伪装自己的情绪,懂得世故,为了得到红包,甚至还会 “讲声好话”,这一系列的行为刻画,反映出成长过程中,人逐渐被社会习俗和人际交往规则所影响,红包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它变成了一种社交的媒介,人们开始在红包往来中权衡利弊,注重人情世故,在对红包的态度上失去了童年时的那份纯粹,却多了一份成熟与无奈。从诗歌创作技巧上看,这几句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通过不同阶段对红包态度的变化,推动了诗歌情节和情感的发展 。
到了 “家下威啦,睇我厚薄 \/ 唔喺细时,话晒唔该 \/ 嘥气过我……”,“家下” 表明时间来到当下,“威啦” 一词反映出此时的 “我” 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地位或者经济能力。当他人根据红包的厚薄来对待自己时,“我” 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轻易接受。“唔喺细时,话晒唔该” 强调自己已不是过去任人随意对待的小孩子,对于那些只看重红包厚薄的行为,“我” 觉得 “嘥气过我”,即认为对方的这种行为是在浪费自己的精力,是一种无意义且功利的表现。这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中,以红包大小来衡量人际关系亲疏、价值高低的不良现象,同时也展现出 “我” 在历经世事之后,对这种现象的不屑与反抗,体现出一种成熟的价值观和对人性的洞察。在诗歌结构上,这几句将主题进一步升华,从个人对红包的感受上升到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
最后的 “哎呀,哎呀呀,凭啲乜嘢……”,连续的感叹词 “哎呀”,强烈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愤懑与不解,“凭啲乜嘢” 则是对整个红包背后所代表的复杂人情世故、功利现象的质问,将全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让人不禁反思红包这一原本承载着美好祝福的事物,在现实社会中为何会被赋予如此多的功利色彩 。
从语言风格上看,整首诗完全采用粤语方言创作,这是其一大特色。粤语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使诗歌充满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例如 “佃个嗰阵”“嘟冇话乜”“嘥气” 等粤语词汇的运用,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更能准确地传达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如果用普通话来表述,诗歌的韵味和独特性将会大打折扣。从韵律上,虽然这首诗没有严格遵循传统诗词的格律要求,但在粤语的语调起伏中,依然能感受到一种自然的节奏感,每一句的尾音在粤语的发音下,或上扬或下降,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 。
在主题挖掘方面,《红包嘅吟寻话》表面上是围绕红包展开,实则以小见大,通过红包在不同人生阶段所引发的不同反应,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变迁对人性的影响,以及在物质与情感交织下,人们价值观的演变。它既展现了童年的纯真美好,又揭示了成长过程中面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挣扎,同时对当下社会中一些过于功利化的人际交往现象进行了含蓄的批判,引导读者去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
树科的《红包嘅吟寻话》以其质朴无华的语言、贴近生活的题材、巧妙的结构安排以及深刻的主题内涵,成为一首别具一格的粤语诗。它让我们在品味红包这一生活元素的同时,也对人生、社会有了更多的感悟与反思,在粤语诗歌的百花园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