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嫲》(粤语诗)
文\/树科
我扯咁老豆衫尾,初次
喺老家天井边见到佢……
太嫲,佢吓咗我一跳
我唔单止喺有啲怕佢
佢似晒老妖,仲块面张嘴
绉纹又粗又深,冇晒棚牙
佢话:靓仔仔,整番盅薯汤啦
话时话,我俾佢吓到飞起
咪话吃佢啲嘢,噈连
老豆成日话嘅,佢经已一百零一岁
我嘟模模糊糊,唔清楚乜嘢鬼意思……
话晒,佢又真系好劲啫
我隔咗几年返去
个日,佢挽住只畚箕
佝偻,噈咁自己个人
去山度拾松毛去,去咗……
太嫲!佢噈咁嘅样去咗……
《树科诗笺》2024.12.13.粤北韶城沙湖畔
《时空褶皱中的生命对话》
——论树科粤语诗《太嫲》的叙事诗学
文\/一言
【解题】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树科的《太嫲》以独特的方言叙事构建起一座跨代际的文学祠堂。这首创作于韶城沙湖畔的粤语诗作,通过儿童视角与成人记忆的双重折叠,在不足二十行的短章里完成了对岭南百年生命史的惊鸿一瞥。其诗学价值不仅在于方言写作的本真性突围,更在于开创了\"褶皱叙事\"的诗学范式,让时光的皱痕与生命的褶皱在词语褶皱中达成三重互文。
一、裂隙中的凝视:儿童视角的叙事褶皱
\"衫尾\"作为全诗首个意象,已然暗示着被遮蔽的观看方式。诗人以\"扯老豆衫尾\"的佝偻姿态展开叙事,这种物理性的视觉障碍恰成为精神性认知障碍的隐喻。天井的方形天空切割出有限视域,\"老妖\"般的太嫲形象在孩童惊恐的瞳孔中扭曲变形:皱纹的沟壑吞噬牙齿,沙哑的嗓音混着薯汤的蒸汽,岭南百年湿润气候在褶皱皮肤上凝结成可触摸的时光化石。这种由认知局限产生的视觉畸变,恰似摄影术中\"凸镜效应\",将生命沧桑聚焦为具象的恐怖美学。
方言在此成为解构恐惧的密钥。当标准汉语的\"曾祖母\"被置换为\"太嫲\",称谓的陌生化反而带来亲缘关系的再确认。诗人巧妙运用粤语特有的拟声词(\"噈\")、语气助词(\"啲\")构建声音褶皱,使老幼对话呈现出蒙太奇般的时空错置——孩童的惊惶逃窜与老人的温言软语在声调起伏中相互碰撞,最终在\"薯汤\"氤氲的香气里达成和解。这种通过语言肌理完成的叙事疗愈,彰显方言写作不可替代的情感承载力。
二、褶皱的舒展:记忆考古的时间拓扑学
诗歌中段的时间标记构成精妙的拓扑结构:\"隔咗几年\"的线性时间在\"山度拾松毛\"的场景中发生空间折叠。太嫲佝偻的身影与畚箕构成几何学意义上的相似形,这个重复出现的意象将劳动转化为生命力的永恒雕塑。当\"一百零一岁\"的抽象数字遭遇\"松毛\"的具体质地,时间计量突然失去意义——老人背负的畚箕既是装载燃料的容器,更是盛载时光的器皿。
值得注意的是\"拾松毛\"动作的持续时态。粤语特有的完成体标记\"咗\"与进行体\"去\"形成语法褶皱,\"去咗……去咗……\"的重复不仅是空间移动的描摹,更是生命状态的寓言式表达。这种句法层面的时空延展,使太嫲的日常劳作升华为西西弗斯式的存在主义图景:每一次躬身都是对时间暴政的温柔反抗,每片松针都闪耀着存在本身的尊严。
三、复调的终章:缺席在场的叙事伦理
收束句\"噈咁嘅样去咗……\"构成诗学意义上的爆破点。粤语模糊表意的\"噈\"既指代拾松毛的具体动作,又暗示生命消逝的抽象过程。这种语义褶皱造成的阐释悬置,恰恰成全了诗歌的终极伦理——拒绝将死亡修辞化,而是让生命最后的姿态永远定格在跋涉的山路上。当叙述者从\"扯衫尾\"的孩童成长为见证者,\"太嫲\"的称谓在重复中不再是恐惧对象,而是转化为文化基因的传承密码。
全诗在叙事视角的褶皱中完成代际对话:儿童的经验世界与成人的反思世界相互层叠,最终在\"松毛—皱纹—诗行\"的意象链中达成共识。这种褶皱诗学打破了线性叙事的专制,使诗歌成为可折叠的时空装置——当读者展开文字的褶皱,便能触摸到岭南大地上那些未被书写的生命年轮。
【结语】
树科的《太嫲》以其方言的在地性与叙事的拓扑学,在当代诗歌谱系中刻下独特的岭南印记。诗中\"衫尾—畚箕—诗笺\"构成的物质链条,恰是文化记忆的传承之链。当我们在标准汉语的平滑表面遭遇粤语皱褶的粗粝质地,那些被主流叙事遗忘的生命故事,终将在诗歌的褶皱深处获得重述的可能。这种以褶皱对抗遗忘的写作伦理,或许正是方言诗歌最珍贵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