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元军,绝不留情。”
朱雄拉起长弓,厉声宣告。\"遵命。”
所有战士齐应如雷鸣。
纷纷持弓待射。
前面慌不择路的元军听见身后战蹄轰隆,回头惊惶不定:
“明军追赶来了!”
“赶紧逃跑啊!”
“不知哪支队伍,快离开……”
那些分散逃离的敌军士兵大骇失色拼命逃亡。
有坐骑者已经远遁而去,而靠徒步奔跑的人根本逃脱不了大明骑兵追捕的速度。
朱雄再次嘶声下令:“射!”
弦音骤响,箭锋呼啸着穿透空气。
片刻即击杀六个元军目标,30点经验收入囊中。
此广袤草原毫无遮掩之地,正是骑兵与弓矢发挥优势之时。\"全歼元军。”
“杀...”
众多明朝战士亢奋呐喊厮杀肆虐。
……
长城关卡外。朱雄眼神愈加寒冷:“陈权。”
“属下在。”
陈权立即心领神会,轻轻挥了挥手。
顿时就有士兵从中挑出十余人,不论男女老幼皆在其中。\"求求你饶命啊……”
“我只是个普通的牧民而已。”
“别杀我……”
这些人惊惶失措拼命哀求。
而剩余趴伏在地的人眼中也都满含怨毒。
不过这一切并未引起朱雄丝毫同情。
当初北元铁蹄踏入中原时,他们的暴行比朱雄此时残忍无数倍,简直毫无人性可言。
此刻正值战时,心软便是对士兵最大的残酷,会将数千战士置于死地。
朱雄绝不会犯这种愚蠢的同情之误。\"本将再给最后一次机会。”
“若无人应答,这些俘虏会首当其冲,接着便轮到整个部落。”
“休要以为本将在虚张声势。”
朱雄目光如寒冰般说道。
话语刚落,十多个明军已将战刀高举过头,只待将领号令即刻挥刀斩下。\"我说!”
“我说……”
一个年迈的部族长老缓缓站了出来。
虽然满是不甘与愤怒,但他还是选择了开口——因为眼前别无他选。
朱雄注视着长老平静道:“王庭往北而去,与我等距离仅二十余里。”
但他的语气中仍充满警告:“但愿你说的是实情,否则即便返回我也定将此地屠尽!”
说罢手一摆,
“全军听令!每名将士皆从这部落取足干粮,将其余粮食焚毁,金银财物尽数搜刮一空!”
“半个时辰后,大军继续进发!”
他的命令掷地有声。
部落中的百姓闻言无不面色惨白,冬日渐近,一旦粮食被毁,等待他们的可能唯有冻饿而亡的命运。
但望着四周围满是血迹的大明战士,他们纵使心有不满却也无可奈何——毕竟,激怒这些人足以令他们全家今日丧命当场。
不一会,半个时辰匆匆逝去,众将士已补充完毕食物水源。
朱雄环顾四周,这里已是深入草原第十日。
此处既是这位年轻将军所抵达的最远处,也是麾下众军征战最远的一片陌生敌境。
前方季节即将步入寒冬之际,
陈权勒马至朱雄身旁轻声道:“将军,这般焚烧这个部落所有存粮,是否显得……”
言语间似显犹疑和不忍。\"你觉得本将如此行为残忍吗?”
朱雄微笑反问。
陈权慌忙拱手言道,“属下不敢。”
“实则是念及这部落里大多妇孺老弱,这才心存怜惜罢了。”
他说着表情严肃起来。\"试着换位思考。”
朱雄依旧平静,“若是长城内部一处部落全是老幼妇孺,可一旦为敌方占据时又该如何?”
陈权思量片刻,咬牙回答:“他们会把财物掠夺殆净,女子为奴青壮为隶老幼被杀。”
“那么现今你尚且认为本将的行为过分么?”
朱雄冷笑连连:“虽说本将烧光他们存粮但并未直接赶尽杀绝不也给予了活下去的希望?”
“陈权啊。
对敌人不能心存丝毫善念不论男女无论老幼。”
他声音转重,像是教诲后辈:“一旦流露怜悯只会让对方伺机对你痛下杀手。”
这就是敌人。
张玉亲率大军万余人抵达此地。
眼望长城之上红甲巡逻的身影立知这便是大明所属兵力无疑。\"仅仅数日之内,朱雄竟就拿下这段长城防域?”
张玉注视场景心中暗暗诧异。
身为统领朱棣麾下主力的大将军他知晓当初北元撤退之际曾在这一带设万数雄师把守凭如此规模岂料就算增加朱雄所率部属数量一倍短时间内也难以取胜攻陷。
恰在此际大批量明军来到长城前。
负责守护此地的一个千户立即带着手下前来拜迎。
其右臂缠绷带显示负伤但仍被留下来担任要职守护。\"属下范晓拜见张将军。”
千户带领众人向张玉弯腰请安。\"朱雄何在?”
张玉简单摆手直接询问情况。\"回复张将军。
我们的朱将军早在五日前就已经率部穿破长城前往剿灭北元败军。”
范晓略带自傲语气叙述然而眼神中却隐约透露着一丝不甘。
如果不是当初攻城受箭伤他本也会一同随同朱雄越长城奔赴战场此刻滞留下镇守的主要皆是一些因战负伤人员当然也有部分留守战斗成员保障稳固长城控制。
听闻消息,张玉眼睛圆睁满脸难以相信的表情反问:
”
你说的是五天前你们就已经击溃重兵驻扎的元军并成功突围?”
“启禀张将军,五天之前,您带领我们冲杀至此地时,确实遭遇了元军重兵防守。
然而在您的英勇指挥下,仅用一个多时辰就成功击溃敌军,斩杀敌兵两千余人,俘虏三千余人。
眼下这些俘虏正由我们押解在长城上。”
范晓带着明显的自豪感汇报。\"就凭借六千骑兵突破元军层层防御,并且占领长城,击杀两千、俘虏三千?”
“难道这朱雄天生就有着卓越的将帅才能?”
“如此辉煌的战绩,即便是我现在率领一万精锐部队也难以达成。”
张玉听罢满脸震惊,心中更是满是叹服。\"将军,能否调配一些粮草补给?”
“出发前,将军命令我们每人携带了十天所需的干粮与水,可如今有三千多名俘虏太多,我们虽然分给他们一些粮食,但他们仍未吃饱。
要是再不供应粮食,估摸着不出几天他们就会饿死。”
范晓指向长城上的降卒说道。\"立即筹备粮食。”
“这些俘虏若是活着对我大明可是大有用途。”
张玉随即向副将下达指令。\"遵命。”
副将当即领命离去。\"击退此地的元军之后,朱雄就没有在此处稍作停顿而是直接越过长城继续进攻了?”
张玉好奇地追问道。\"击败元军后,将军只让我们休息整顿了两个时辰,接着便再次出征进行追击。”
范晓马上回答道。\"打了这样一场硬仗仅仅休息两个小时就再度出发,朱雄他难道就不担心士兵体力透支吗?”
张玉不禁疑惑起来,内心还有些嫉妒。
接到朱棣的命令前来救援时,他生怕错过战机而导致朱雄全军覆灭。
然而赶往长城却发现事情出乎意料。\"张将军太过担忧了,我们第一军在您的统帅下士气高昂,每一个人都想为国家建功立业。
若不是我手臂负伤,肯定也会追随将军踏过长城冲锋陷阵。”
范晓满脸懊悔地说着。
张玉听到这番话更是滋味复杂。
重整过后的第一军新老士兵参半,整体战斗力与一般守备军相差无几,但在朱雄的率领下战斗力骤然提升,已远胜其他队伍。
所有士兵仿佛疯了一样,毫不畏惧战场,一心只想杀敌求功。\"我现在是真的搞不懂朱雄了。”
张玉有些无奈地低声自语。
本想着来营救,顺便教导朱雄不要太冲动莽撞,但如今看来朱雄不仅攻占长城,还已经越长城继续追击,原本准备好的说辞也就没用了。\"将军,我们现在要怎么办?是不是继续去增援呢?”
“我觉得朱雄将军根本不用我们额外支援啊?”
身后一位将领感慨不已地说着。\"也许朱雄能够带来真正的战果呢,要是真能擒拿甚至击毙北元皇帝,那可就真的成为朝堂的大手笔啦。”
张玉心中默默盘算。\"赶紧把此处胜利的消息速呈给燕王殿下知晓。”
“大军休整一柱香时间,随后越过长城迎接应援。”
张玉下令道。\"是。”
诸将士同声回应。\"朱雄。”
“本将倒要看看你究竟能取得什么样的成果。”
“如果你真能做到擒获或击杀北元皇帝这样的大成就,我张玉必然真心折服于你。”
张玉暗自发誓。
……
北元都城所在之地,
朱棣正在军帐内处理各项军务工作。
直到现在战争局势基本明朗,北元军队退入草原,基本大局已定,只需等待重新夺回长城控制权便大功告成。\"报告!”
“张玉将军火急情报传来。”
一名亲卫飞奔进入营帐中跪下禀报。\"呈递上来。”
朱棣搁下军务文件,脸色一变,当即开口。\"想必是朱雄遇上了麻烦。”
“这孩子,行事太不稳重了。”
朱棣心中默默想着。
张玉发来的紧急通报,足以证明事情不同寻常。
朱棣基于先入为主的判断,情势似乎确实不容乐观。
亲兵随即将战报呈给朱棣。
他一眼扫开,神情立刻变得复杂起来。\"这……莫非是在戏弄本王?”
读完这份军报,朱棣顿时呆住,显然内容完全出乎预料,与先前的猜测截然相反。\"仅凭六千骑兵便攻克北元倚险固守长城的十万大军,自身损失不过数百人,这朱雄,简直……简直……”
朱棣自言自语到最后,也不知该如何评价朱雄。
这般卓越的领兵能力,简直令他自己都叹服不已。\"这般指挥才能,怕是连蓝玉也有所不及吧。”
最终,朱棣总结到。
以当前淮西派威名最着的蓝玉作对比,足见他对朱雄才华的深深震撼。\"燕王殿下。”
“朝廷转达陛下旨意到了。”
“天使已在营帐外等待。”
傅友德步入营帐内,满脸兴奋地说道。
听闻圣旨已至,朱棣瞬间收神,赶忙从座位上起身。\"走,傅将军,快去迎接天使。”
朱棣马上应道。
整理好衣饰之后,飞速离开营帐。
在这个世上。
朱棣最为尊敬又惧怕的人仅有一个人,那就是他的父皇朱元璋。
而天使携圣旨到达,等于就是其父驾临,他又怎能失礼半分。
营帐外头。
一群身披禁军铠甲之人站得笔直。
见到朱棣与傅友德现身,带队的禁军将领立刻举起圣旨高声宣布:“燕王朱棣,副将傅友德接旨。”
“儿臣朱棣在。”
“臣傅友德在。”
“恭迎圣旨。”
朱棣和傅友德赶紧行礼跪下。
周围的士兵们同样齐齐单膝跪地以表恭迎。
圣旨所彰显的就是这般威仪,如同皇帝亲至。\"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四子燕王朱棣,颖国公傅友德,领兵北伐蒙古有大功于社稷。”
“现蒙古占据我华夏土地均已收回,残部已逃窜至草原荒漠之地,此役大胜已成。”
“朕心中喜悦万分。”
“特赐予燕王朱棣白银千两、优质布匹千匹,令同家眷返回应天府休养一个月。”
“颖国公傅友德之恩赏待返应天府后由朕另行裁定。”
“另外依据战报显示,北平军队中,守备朱雄再次为国建功,朕心甚慰。
如此才俊当需重点培养。
现根据太子提议,因朱雄立下显着战功,官位提升两级作为奖励。”
“此外除朱雄以外,军中尚有许多功劳卓着将领,燕王朱棣需详列功勋上交兵部处理,朕一一论功行赏。”
“阵亡及负伤官兵一律记录名录送至兵部及户部妥善安置,决不可亏待。”
“凡效忠我大明者,朕绝不薄待,国家亦如是。”
“所有投降蒙古士兵,朕已授命太子和兵部进行分配整编调遣至各藩属地区以及边界地带。”
“如今攻灭元朝大局底定,大军可暂以长城为界限镇守北境长期驻防确保安宁。”
“钦此。”
禁军将领庄严地诵毕圣旨。\"儿臣朱棣。”
“臣傅友德。”
“叩谢圣恩,愿效死力护国。”
两人怀着肃穆的表情拜谢受命。
禁军将领随之把圣旨交给朱棣。\"圣旨在下已宣完,燕王殿下,颖国公,请起吧。”
禁军将领面露微笑言道。\"辛苦天使费心奔波了。”
朱棣轻轻点头致谢,紧握着圣旨。\"另除了圣旨之外,皇上还另有口谕。”
禁军将领继续说到。\"父皇若有其他嘱托,尽管明示,本王定当遵命行事。”
朱棣当即回应道。\"战事结束之后,在处理完各项善后工作时,请燕王务必妥善安置阵亡将士遗体,并且殿下也须严格监督抚恤金发放至牺牲将士家中。”
“待这些事情都处置完毕后,还请燕王殿下携家人返回应天府。”
“这是极其重要的事宜。”
禁军将领毕恭毕敬地补充道。\"恳请您替儿臣转告父皇——关于阵亡将士的抚恤事宜,我必定亲自督导,确保每一个为国尽忠之人皆无遗憾。”
朱棣神色庄重地做出保证。
禁军将领微微一笑,开口询问:“敢问燕王殿下,朱雄将军现居何处?”
“不知道将军找朱雄所为何事?难道是父皇另外有指示吗?”
朱棣显得有些困惑,随即急忙追问道。
旁边的傅友德亦露出惊异之色:“燕王殿下,看情形朱雄似乎因战绩斐然而引起了圣上注意。”
……
“唔……朱雄此刻并不在城内,一时之间本王也难以找到他。”
朱棣面露难色地回答。\"但此北元都城不是由朱雄统领兵马攻克的吗?为何他不在这里呢?”
禁军将领满是疑惑。\"在攻下该城之后,朱雄便立即率部追击北元残部了。
前几天,他还顺利夺回北元占领的长城区域,随后越过长城继续对北元进行追击。”
朱棣无奈地说出实情。
听完此言,禁军将领同样表现出强烈的震撼。
尽管朱棣表述得极为平淡,未作渲染,但他依旧听懂其中意义所在。
跨越长城直捣草原追剿敌人,这绝对需要非凡胆识!
“真是难得啊,朱雄将军这般魄力令人钦佩!这是我们大明建国以来,首位跨过长城追击敌人的武将吧!”
禁军将领不由感慨万分。\"这小子确实勇猛,不过却也略显莽撞了点。”
朱棣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说道。\"自燕王殿下递呈给圣上的捷报中,圣上初步得知了朱雄部分情况,因此特地令末将来当面给予褒奖。
皇上希望朱雄日后可以严于律己、效忠朝廷,并且期望有一天能在应天府迎见朱雄将军。”
禁军将领微笑答道。\"父皇的好意本王一定会原封不动地传达给那小子。
他还年轻,要是得知父皇如此重视与关爱,肯定会激动万分吧。”
朱棣笑道。\"末将奉旨传达的事宜至此结束。”
“就此先行告辞,末将即刻启程返回应天向圣上报复旨意。”
说完,禁军将领朝朱棣行礼退去。\"辛苦了!将军慢行。”
朱棣面容温和,双手抱拳以礼相送。
可见,仅从表象观察,朱棣无疑展现出了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的姿态。
眼前这名传令者仅仅是禁军系统里的一名千户,可朱棣身为亲王丝毫没有流露出半分轻慢。\"十六岁就晋升为守备已然相当出众,未曾想到朱雄竟会得到太子以及圣上亲赐荣耀加官进爵连升两级跃至指挥使之职。”
傅友德不禁发出感叹:“十七岁成为指挥使,这一成绩在整个大明朝恐怕绝无仅有。”
“你刚刚说朱雄今年才十七岁?”
朱棣表情瞬间变化。\"殿下难道没查询过朱雄从军登记记录吗?”
傅友德侧头反问,带着几许惊讶。\"说实话,这方面本王确实未曾细究。
只晓得这孩子年岁不大,推测着应该也有十**岁上下。”
朱棣语调略微迟疑。\"倘若没有核查到具体档案,末将估计和殿下想法一致,可是查看过后才发现其卓越之处。
十六岁的守备再连续晋两级成为指挥使,相信将来必定能够位列我大明最顶尖的武将之一。”
傅友德深有感触地说。
然而此时此刻……
朱棣此刻心思却并不在此处,他心中暗自思忖:“这也太巧了吧。
倘若雄英还活着,他如今也正好十七岁。
莫非世间真有这般匪夷所思的巧合?”
其他藩王或许未必会留意朱雄英的年纪,但朱棣不同,他可是从小看着朱雄英长大的。
从前未被分封之前,他还时常带着朱雄英一起玩耍,对他的情况可谓印象深刻。
朱棣不由叹了一口气,“我又胡思乱想了。
人已故去,不可能复生。
父皇、大哥还有我,都是亲眼看他入土为安的,又怎么会重见天日。”
他原本心存疑惑,可稍加思考后,觉得这不过是自己的过度猜忌罢了。
不知道从何时起,只要一提到“朱雄”
这个名字,他心中就会有种异样的感觉。
此刻再看到与当年一致的年龄,更是让他心里直犯嘀咕。
不过,在内心更深处,另一种念头让他陷入纠结——若是朱雄果真是自己的侄子呢?该如何是好?
姚广孝说过的话,此时仍在耳边萦绕:当今太子劳苦功高,可惜命数难延。
对于自己那位兄长,朱棣一直怀着敬重之情。
太子登基时,天下臣服,他自然也没有异议。
但若真如姚广孝所预言,太子不幸驾崩,那么作为嫡子之一的他,是不是也有机会继承大统?
如果朱雄英还活着,按照父皇的性格,恐怕不会在嫡子之中择选继承人了。
这不禁令他思绪万千。\"现今陛下已经下达停战诏书。”
“然而朱雄越过长城继续追击。”
“目前他已官升两级,但圣旨还没送达。”
“殿下,您认为这事应当如何处置?”
傅友德面带困惑地询问朱棣。\"长城之战中,朱雄再次击败北元军,斩敌二千,俘敌三千。
如今我不再担忧他的安全问题,只是想,假如他真的捉住了北元皇帝,又会造成怎样的局面呢?”
朱棣语气有些惆怅。
傅友德听罢愣了一下,随即笑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要达成这一目标无异于蚍蜉撼大树。”
“现在我们只能期待朱雄能多杀些敌人。
至于捕获或者击杀北元皇帝,那完全不值一提。”
……
果然如傅友德所说。
对于朱雄能在草原上取得一定战绩,他在意料之中,但要说擒拿或杀死北元皇帝,那无疑是件极其艰巨的任务。
毕竟,尽管北元势力大大衰弱,仍有一句俗话叫“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
凭借朱雄仅率领数千兵力,想要彻底摧毁北元并俘虏北元皇帝,几乎是天方夜谭。
与此同时。
在北方的大片草原上。
茫茫草海之间,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部落被重重包围。
数千名锐不可当的明朝战士环绕着该区域。
朱雄跨坐在战马上,俯视下方那些屈膝跪拜的几百口人。
而这个部落四周,则横七竖八倒着许多尸体,其中既有北元的士卒,也包含本部落手持兵器的成年男子。
这些人在朱雄眼里无一不是敌人。
他目光凌厉地质问他们:“北元王庭在哪?”
他的问话结束之后,地面跪伏的人一片死寂,全都垂着头满心惊惧。
见没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