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备受瞩目的通关工作正式拉开帷幕。此次通关地点位于锻锤工房下方不远处的弹体车间工房。
在工房北区的弹体粗车工作段,谢云旺站在机床工具箱旁,正与技术人员一同仔细研究图纸。
车间主任盛国琳、副主任吴敏则站在南门,迎接刚刚抵达的彭大军、宋东方等领导,随后陪同他们从车间南门向北走去。
彭大军关切地询问:“准备得怎么样了?”
盛国琳信心满满地回答:“已经全部准备就绪。昨天在谢副总指挥的亲自指挥下,方钢下料、加热以及锻造成型的工作都已顺利完成。今天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机加工序的通关。”
“好,好。”
彭大军一边点头,一边稳步前行。
这位投身革命已久的军人,历经战争洗礼,也参与过抢险救灾,却从未接触过军工生产。
对他而言,今天是人生中的又一个第一次。
尽管如此,他沉稳的面庞上没有丝毫紧张与担忧。
他身着绿军装,戴着白布手套,径直走到弹体粗车工作段的最北端。
“领导您看!”
盛国琳指着粗车置料平台上的物料介绍道,“平台上这些毛料,就是昨天经过锤锻成型并检验合格的弹头毛料。”
彭大军走上前去,谢云旺等人则从旁边绕了半圈,跟在后面。
机台上的工人停下手中的活儿,擦拭着设备,望向领导们。
彭大军看着弹头料和c620车床边的粗车组师傅们,亲切地说道:“同志们,你们辛苦了!今天是检验我们三线搬迁成果的关键一天,也是决定我们能否快速完成党和国家交付的军品生产任务的重要时刻。大家放心大胆地干,经过前段时间的演练,你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能技巧。所以,我坚信今天的通关工作一定能够顺利进行,圆满完成!”
上班时间一到,工房外,厂政工科的一名同志吹响了军号。
宋东方站在粗车线的通道上,郑重宣布:“锦东厂三线搬迁的第一个军品项目,坦克弹 - 85微旋破甲弹产品的通关工作,现在开始!”
粗车生产线上,商师傅戴着灰黑色手套,从置料平台上拿起一件炮弹毛料,将弹头卡在车床卡盘上,随后用卡盘扳手锁紧毛料。
他摘下手套,放在机台边的工具架上,弯下腰按下按钮,接着附身靠近正在飞速转动的弹头毛料。
他缓缓摇动溜板箱上的手轮,精准定好进刀尺寸,然后操纵刀架上的刀头缓缓伸向弹头的孔。
随着刀具与钢铁的激烈碰撞,铁屑如同卷曲的毛发一般,从孔中缓缓卷出,不断延长的铁屑不时断开,纷纷落入地上和机台。
经过数次进刀后,商师傅退出刀,按下停车键。
他从机台边的工具架上拿起自制的内孔专用卡尺,先是测量内径,再测量孔深。
接着按下绿键启动车床,继续进刀切削,随后又停车仔细测量。
经过几次小心翼翼地加工,商师傅脸上的紧张神情逐渐消失,只听他激动地大喊一声:“毛主席万岁!里孔合格了!”
同志们顿时掌声雷动,有的兴奋地叫好。
在大家鼓掌之际,商师傅拿起扳手,插入卡盘卡爪的旋转孔中,转动扳手,卸下弹头料。
道检员接过弹头料进行检验,他使用的检验工具也是锦东厂自主生产的专用工具。
这是一根圆柱体检验工具,其直径和长度按照炮弹头尺寸制造,并在标准端口处刻有标记。
加工后的半成品需先塞入专用塞尺,再用量块和标准塞尺测量其公差。
这种专用工具的优势在于,在大量生产时,只需使用最大实体尺寸及最小实体尺寸孔的两套塞尺即可完成检验,无需再用标准卡尺和塞尺反复检测。
检验科长站在道检员身旁,密切关注内孔检验情况,待检验完成后,将半成品转交给下一道工序的师傅。
这位师傅的任务是对锻造后不太圆的先陶立克柱形状的外圆进行加工,使其更圆,同时清除锻烧时产生的杂质,并保证其符合图纸上的外观尺寸要求。
加工外圆使用的是专用车床,其卡盘上的三个卡爪并非张开,而是合拢夹住一根类似内孔检验用的圆柱体。
工人加工时,将弹头料倒插进去,再推动车床尾座,用顶针顶住,卡紧后便可进行外圆车削。
车好外圆后再次检验,合格的半成品进入第二道工序:收口工序。收口组将粗车加工后的半成品放入中频炉,对弹头部位进行加热。
加热完成后,用卡钳将半成品放入工装内,启动压力机对弹头部进行收口。
收口后,弹头口呈锥形圆孔,弹头料变成了炮弹头形状的半成品。
经过再次检验合格并通关后,半成品进入第三道工序:成型工序。
成型工序由精车组负责完成,精车组特意请来了工作小组副组长李文化。
李文化亲自前来操作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前段时间开会时,谢云旺曾提到军品通关需要他的协助;
其二,这个车间精车组组长赵铁柱是他的徒弟。
赵铁柱原本在保东只是一名普通车工,到了三线后,被调到这个车间担任精车作业组组长。
几个月来,赵铁柱和班组的同志们一直忙于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没怎么有机会实际开机操作,所以在通关实操时,大家总觉得手生。
这次通关,赵铁柱主动找到盛国琳,提出想请师傅来指导。
盛国琳让他们先自行组织练习。
后来工厂介入,下发文件任命李文化为副组长,盛国琳便找谢云旺,说出了职工们的想法。
谢云旺听后十分赞同,他说:“你们前一阶段的磨炼很有价值,一方面同志们掌握了技术,另一方面也清楚了自己的不足。大家想请李师傅,这个想法很好,说明大家心里有底。这次通关确实需要李文化这样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老同志帮忙。”
在领导办公会上,谢云旺发言道:“这次通关,不仅是军品技术、生产以及经济利益等方面的检验,更是检验我们三线搬迁成果的政治通关。过不了关可不行,政治影响太大了。所以我提议让李文化同志来指导,为什么呢?一是他技术精湛,有他参与会比较稳妥;二是他作为工人代表,在车工同行中威望颇高,他到生产线上,操作的工人会更安心;三是他身为厂革委会副主任,由他把关检验三线搬迁成果的任务,意义重大……”
谢云旺说话时,李文化点头表示同意。
谢云旺讲完后,他更是当即表态:“这事包在我身上,回车间我跟主任说一声,明天就过去。”
李文化来到车间后,先是测试车床并调整精度,发现有点问题,便找来机修钳工。
他们反复研究修理,把精度调试好了,切削也顺畅了。
与此同时,李文化又和盛国琳商定,对全部设备进行精度调整。
车工设备逐台调整精度的同时,其他设备也在进行调整。
一周后,大家都信心满满。
谢云旺每天都来查看进度,他对盛国琳说:“李师傅真是个难得的人才!他一来解决了不少问题,这下应该没什么大问题了。”
“您说得太对了。” 盛国琳也深有同感,因为精度调整后,机加质量有了显着提升。
通关流程进行到精车组,检验员抱着炮弹半成品走到李文化身边,将半成品递给他。
李文化身旁精车组的同志们都围过来观摩。
他接过半成品,拿起卡尺先测量圆柱部,接着又用专用的“模板靠尺”测量圆锥部。
测量完毕,他把弹尾部卡在卡盘上,开始车削弹头部。
由于锥形部尺寸不好切削,进刀量需要随时调整。
只见他一手摇动中拖板手轮,一手摇动小拖板手轮,同时进刀,铁屑在圆柱上卷曲着从刀头旁滑落。
不一会儿,一个光滑的流线型炮弹头就加工完成了。
检尺、加工,再检尺,合格。
李文化镇定地将弹头半成品在卡盘与尾座间掉转方向。
掉头后车削圆柱弹体及弹带槽,很快,一个漂亮的炮弹头呈现在大家眼前。
盛国琳、吴敏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捧着光滑的炮弹头给彭大军等领导看。
谢云旺称赞道:“李师傅,手艺高超,太完美了。”
兰小柱有些疑惑,问道:“这就完成了?”
谢云旺回答:“不行,后面还有很多道工序呢。”
确实,这仅仅是弹头成型,距离能上战场的炮弹还差得很远。
锦东生产的合格产品,没有装药、没有引信,也没有弹筒,这一点彭大军和军工厂的同志们都很清楚。
因为这是生产安排,规定有的厂家生产这几个部件,有的厂家生产那几个部件,还有生产火药的、负责组装的,一个完整的炮弹需要多家合作才能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