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的3月底,塔河林场的政策调整如期而至。
在塔河林场辖区内的所有汉族村庄,全部并入塔河林场管理,听从塔河林场的各种工作安排,参与伐木等等工作的分配。
少数民族依旧保持半农半猎的政策,所猎杀到的猎物,60%以上要上缴政府和林场,具体上缴数额,按照种类不同,比例有所不同。
塔河林场从最初的8000公顷,扩展到3万公顷,范围覆盖整个塔河镇周边林区,包括塔河与呼玛河交汇处的森林地带。
主要采伐的任务是落叶松,樟子松,白桦树,一直覆盖到原始针叶林和混交林地带。
塔河林场现有职工,分成九个组,形成九个小型林场,带领着所有的汉族村庄村民,开始对所辖区内的森林,进行大规模的砍伐。
村民在塔河林场工作,以工分进行计算,可以用工分换取粮食和钱票,没有固定工资和定粮,属于临时工级别。
正式职工必须对村民进行各个工种的培训,油锯工,斧工,造材工,集材工,装车工,运材司机,检尺员,锯木工,力工,瓦工,等等都要进行培训。
同时扩大铁路养护工的工作岗位,必须保证塔河到韩家岭,和嫩林线铁路的畅通。
从塔河林场铁路,运出去的是木材,运进来的是一列又一列的军事装备以及军队。
整个中苏边境开始进入封锁期,大量的军队,前往边境地带,埋设反坦克地雷。
在防备期间,各个林场的工作照常进行,一旦进入战时状态,所有林场都必须听从盘古指挥部指挥。
所有政策明确下来之后,整个李家屯生产大队,全部被并入塔河林场,属于塔河林场的辖区。
这时候,他们既是农民,又是林场职工,同时也给他们每年增加了不少的收入。
春耕的时候,是林场的淡季,这些村庄的村民,可以返回村子里面进行春耕。
冬天的时候,是林场的旺季,他们无需每天都在家里猫冬,全部参与林场的伐木工作。
还有一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同样申请了加入伐木工作当中,整个塔河林场的伐木工人一下子暴涨。
明面上还是1000多人的正式工,但是一到了冬天,进入伐木旺季,参与伐木的人数,达到了好几千人。
区域划定之后,林场里面的现役军人,在林场组织了300人的队伍,对归属塔河林场3万公顷的林区,进行了第一波的扫荡。
大量有危险性的动物,不断的被这300个人猎杀,整个伊勒呼里山脉,到处都能听到枪声,每天所猎杀到的猎物数不胜数。
大量的动物,不断的朝着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更深处逃去,使得原始森林里面的动物,生存压力暴增,每天的厮杀,暴涨了好几倍。
清理完这一些危险动物之后,趁着雪还没有融化,大量的伐木工人带着村民,开始上山伐木,提前让这些村民,熟悉伐木的各种技巧。
一时之间,整个伊勒呼里山脉的大树,每天都在以肉眼可见的方向在减少,到处都有鼎沸的人声。
所谓人多力量大,村民们对于砍伐树木的经验还比较少,但是对于开凿雪槽运送树木的经验还是有的。
所以整个山脉,那些有经验的伐木工在不断的伐木,那一些刚刚加入进来的村民,在不断的开凿着雪槽。
相互配合之间,一棵又一棵的大树,被运送到了林场,经过火车被运送到了全国各地。
从此刻开始,一直到今后的几十年,在林场这边,无论是村民或者是林场的工作人员,他们都有一个统一的称呼,那就是林场的职工。
农民的称呼概念,在这个地方,慢慢显得尤为模糊,每家每户都有人参与林场的工作。
所以要不就是林场职工,要不就是林场职工家属,越到往后,越少人会说自己是农民。
毕竟在这个年代,工人是要比农民要吃香,身份都是自己给的,就看听到的人如何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