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帝光和七年(184 年),十五岁的荀彧身着青衿,随叔父荀爽踏入南阳何颙的府邸。堂前槐树荫翳,何颙正与宾客论及天下士,忽见少年长身玉立,眉目间自有一股清正之气,遂召至近前:\"小儿可曾读书?\" 荀彧对答如流,论及《公羊春秋》时,竟能引经据典,直指汉末弊政。何颙抚其背长叹:\"此子有王佐之才,当为子房、萧何之亚!异日若辅明主,必能匡正天下。\" 彼时的荀彧尚不知,这句预言如同宿命的刻痕,将伴随他在乱世中辗转二十余载。
中平六年(189 年),董卓废少帝的诏书传至颍阴,二十一岁的荀彧正任守宫令。朝堂之上,董卓按剑怒视百官,尚书卢植稍谏,即遭罢官。荀彧目睹此景,深夜归府,见案头《周礼》蒙尘,忽对仆从曰:\"董贼豺狼,必以乱终,吾不可与此辈同朝。\" 次日即辞官东行,路经颍川故土,见乡邻仍在观望,遂挨家劝诫:\"颍川地处中原,北接冀州,南连荆襄,自古为四战之地。今黄巾初平,西凉军又至,此辈烧杀无度,留则必死。\" 多数人眷恋田庐,唯有荀彧率宗族千余人北投冀州,果不其然,月余后李傕军破颍川,屠城三日,血流漂杵,未迁者几无噍类。
初平二年(191 年),冀州邺城。袁绍大帐内,荀彧手捧酒盏,听袁绍与郭图、审配争论是否追击黑山军。袁绍抚须沉吟,久未决断,荀彧悄然退席,对堂弟荀谌叹曰:\"袁公外宽而内忌,好贤而不能用,色厉而胆薄,此成大事者乎?\" 恰逢曹操在东郡大败黑山军,捷报传至冀州,荀彧展读军报,见曹操军令严整,赏罚分明,遂决意南行。
濮阳城下,曹操骑马迎候,见荀彧青衫素服,笑问:\"闻文若弃袁绍而来,莫非嫌吾官微?\" 荀彧长揖道:\"明公首举义兵,刺董卓于洛阳,拒黄巾于兖州,此乃忠勇之士所为。袁绍虽强,终是冢中枯骨,何足恃哉?\" 曹操大悦,执其手谓诸将:\"昔高祖得子房,今吾得文若,大事可成!\" 即日拜为司马,时荀彧年方二十九,而曹操已三十五岁,两人初见,便如鱼得水,自此开启君臣相得的二十年。
兴平元年(194 年),曹操征陶谦,留荀彧守鄄城。时兖州兵精皆随征,城中仅余老弱数千,忽闻张邈、陈宫迎吕布叛乱,诸城皆应,唯有鄄城、范、东阿三城尚在。吕布使者刘翊至城下,诈称 \"吕将军助曹使君攻陶谦,速供军粮\",城中人心惶惶。荀彧识破阴谋,急召夏侯惇引东郡兵来援,又亲登城楼,晓谕百姓:\"曹使君待兖州如父母,吕布乃豺狼,若开门迎之,汝等妻孥必遭屠戮!\"
豫州刺史郭贡率五万大军突至,传言与吕布合谋。夏侯惇力劝荀彧勿往,荀彧却命备马:\"郭贡与张邈非素交,今骤至而不攻,必是观望。若示以无惧,或可令其中立。\" 单骑出城,至郭贡军前,从容而言:\"公若助吕布,此刻当趁我城虚急攻;今顿兵十日,必无战意。我若死,公与吕布嫌隙更深,何不相持观望?\" 郭贡见其面色如常,知城防严密,遂引兵退去。是役,荀彧与程昱定三城,为曹操保留反攻基地,事后曹操执其手曰:\"非文若,吾无兖州矣。\"
建安元年(196 年),汉献帝在杨奉、韩暹裹挟下还洛阳,宫室残破,百官饥困。曹操帐下,多数谋士以 \"山东未平,韩暹、杨奉难制\" 为由,反对迎天子。荀彧独排众议,援古证今:\"昔晋文公纳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将军首倡义兵,虽未能西迎,然分遣使者通问,已见忠义。若趁此奉迎,上合天意,下顺民心,此乃大顺、大略、大德之举。袁绍虽强,安敢抗此大义?\"
八月,曹操至洛阳,见献帝衣不蔽体,百官以野菜充饥,遂奉天子迁都许县。献帝拜曹操为大将军,荀彧为侍中、守尚书令。自此,荀彧居中持重,总揽政务,每当曹操出征,许都大小事务皆经其手。他创立 \"屯田制\",募流民垦荒,数年之间,许都仓廪充实;又制 \"考课法\",整顿吏治,一时朝中清明。袁绍谋士沮授闻之,对袁绍叹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荀彧为其谋主,此诚不可与争也。\"
建安五年(200 年),官渡前线,曹操手捧荀彧书信,烛影摇红中,字迹力透纸背:\"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曹操掷笔而起,望向窗外夜色,仿佛看见荀彧在许都深夜办公的身影 —— 军粮将尽的消息,他已瞒了三日,唯有荀彧看透他的焦虑。
果然,三日后许攸来降,献计火烧乌巢。曹操亲率五千骑夜袭,荀彧在许都调度粮草,竟将最后一批军粮在黎明前送达前线。当袁绍大军崩溃时,荀彧正在尚书台批阅献帝诏书,忽有飞骑来报捷,他搁笔长叹,深知这一仗不仅是军事胜利,更是人心向背的转折。此后,天下诸侯闻曹操而胆寒,皆因背后有荀彧的谋略支撑。
建安十七年(212 年),董昭等人联名上疏,建议曹操进爵国公、加九锡。荀彧独坐尚书台,案头摆放着二十年前初遇曹操时的《陈时务疏》,文中 \"奉天子以令不臣,修文德以安天下\" 的初心,如今已变成 \"加九锡以彰殊勋\" 的现实。深夜,曹操遣人送来密信,信末有 \"愿与文若共富贵\" 之语,荀彧苦笑,对来使曰:\"烦请转告曹公,荀彧本兴义兵,志在匡汉,今若受此殊礼,与王莽、董卓何异?\"
此言传入曹操耳中,君臣嫌隙顿生。征孙权时,曹操刻意留荀彧于寿春,名为 \"劳军\",实则疏远。十一月的寿春阴雨绵绵,荀彧卧病在床,望着窗外凋零的菊花,想起初平二年那个投奔曹操的清晨,自己曾以为找到了能匡扶汉室的明主,却不想终究是 \"汉臣\" 与 \"魏公\" 的立场之争。临终前,他将献帝密赐的玉佩系于腰间,对长子荀恽说:\"吾食汉禄二十载,终不能复为纯臣,唯有一死,以全大节。\" 时年五十岁,谥曰 \"敬侯\"。次年,曹操进位魏公,荀彧终究没能阻止历史车轮的转动,却以生命为汉魏禅代留下了最后的精神丰碑。
汉灵帝熹平五年(176 年),荀昙墓前,十三岁的荀攸凝视着新雇的守墓人张权,见其目光闪烁,举止僵硬,遂悄悄对叔父荀衢说:\"此人腰佩匕首,却故作哀伤,必是亡命之徒。\" 荀衢惊觉,连夜使人调查,果然查出张权乃杀人逃犯,为避追捕才伪装守墓。此事传遍颍川,乡人皆称 \"荀家有子,智过成人\",却不知这仅是荀攸早慧的开端。
中平六年(189 年),何进征天下名士,二十岁的荀攸应召为黄门侍郎。董卓之乱时,他与郑泰、何颙密谋:\"董卓暴虐,甚于桀纣,天下共怨,虽拥强兵,实一独夫。若刺杀之,然后据崤函之险,辅天子以令诸侯,此齐桓公、晋文公之举也。\" 事泄被捕,何颙在狱中日夜啼哭,荀攸却照常饮食,对狱卒说:\"董贼逆天而行,败亡只在旦夕,吾有何惧?\" 果然,董卓被杀后获释,从此深谙 \"大智若愚\" 之道,凡议事必藏锋守拙。
建安元年(196 年),荆州襄阳。荀攸望着长江东流,手中握着曹操的来信:\"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 信末附荀彧手书:\"公达不来,吾夜不能寐。\" 回想自董卓之乱后,自己辗转荆州多年,虽得刘表礼遇,却知其非成大事者,遂长叹曰:\"叔父之言是也,曹公乃真明主。\"
抵达许都,曹操亲自出迎,执其手笑曰:\"公达之名,吾早闻于颍川,今日得见,如鱼得水。\" 与语竟日,论及兵法韬略,荀攸对答如流,曹操顾谓荀彧、钟繇曰:\"公达非寻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即日拜为军师,自此,荀攸的谋略之才,开始在曹营大放异彩。
建安三年(198 年),曹操征张绣,大军至穰城,见张绣与刘表互为犄角,久攻不下。荀攸进言:\"张绣骁勇,然仰食于刘表,刘表虽强,却无远略,久之必生嫌隙。不如缓攻,诱使张绣脱离刘表,然后各个击破。\" 曹操急于求胜,不听,果遭张绣与刘表夹击,败退至安众。曹操悔悟,向荀攸致歉:\"不用君言,以至於此。\" 荀攸却笑曰:\"今可伪退,设伏兵于险地,必破贼军。\"
是夜,曹操令军士假装撤退,张绣果然来追,伏兵骤起,斩首万级。此战后,曹操对荀攸愈发倚重。同年征吕布,下邳城坚,吕布坚守不出,曹军连战疲惫,曹操欲还。荀攸与郭嘉力谏:\"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锐气已衰。陈宫有智而迟,若急攻之,布可拔也。\" 遂引沂、泗之水灌城,月余城破,吕布被擒。曹操拍荀攸肩膀曰:\"公达之谋,胜十万雄兵,吾得公,如项羽得范增而能用之。\"
建安五年(200 年),官渡前线,荀攸献策两计:其一,以粮草为饵,诱袁绍骑兵来抢,伏兵斩文丑;其二,派徐晃袭击袁绍运粮车,烧毁辎重。当许攸来降,众人疑其诈,唯荀攸与贾诩力劝曹操亲征乌巢:\"绍军粮尽,此存亡之机,若疑而不往,必失天下。\" 曹操纳其言,果然大破袁军。
袁绍败后,袁谭、袁尚争冀州,曹操欲先攻刘表,荀攸谏曰:\"刘表坐保江汉,无四方之志,此自守之贼耳。袁氏据四州,带甲十万,若二子和睦,难图也;今兄弟相攻,正是破敌之时。若舍此南征,待其合力,悔之晚矣。\" 曹操从之,终灭袁氏,统一北方。事后曹操上表献帝:\"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宜加封赏,以彰其功。\"
荀攸深知 \"功高震主\" 之危,从曹操征伐二十余年,虽屡献奇策,却谨守 \"三不\" 原则:不泄露机密,不夸耀功劳,不结党营私。曹操常对诸子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甯武不能过也。\" 曹丕为世子时,曹操特意叮嘱:\"荀公达,人之师表,汝当尽礼敬之。\"
建安十九年(214 年),荀攸随征孙权,途中染病。曹丕亲至床前拜见,竟拜于床下,荀攸惊起,曹丕曰:\"先生乃父皇肱股,孤安敢不敬?\" 临终前,荀攸将平生十二奇策托付钟繇整理,叹曰:\"吾一生谋略,多涉诡道,不可尽传,恐为后人所忌。\" 钟繇含泪应允,可惜未及完成便去世,致使多数谋略失传,仅《魏书》中录得片段,令后世史家抱憾不已。
汉灵帝熹平三年(174 年),十六岁的贾诩西归武威,行至汧地,忽遇叛氐劫持。同行数十人惶惧下跪求饶,贾诩却挺身而出,朗声道:\"我乃段太尉外孙,若杀我,段公必引大军血洗汝族!\" 彼时段颎为太尉,久镇西土,威名赫赫,叛氐果然不敢加害,反而结盟护送。其实贾诩并非段氏外孙,此乃急智自救,却初显权变之才,事后对友人笑言:\"乱世之中,虚名可当十万兵。\"
初平三年(192 年),董卓被杀,李傕、郭汜等西凉军群龙无首,欲解散逃亡。贾诩拦住众人,沉声道:\"诸君弃众单行,一亭长可擒耳。不如西攻长安,为董公报仇,事成奉国家以征天下,不成再逃未迟。\" 此计虽解西凉军之危,却导致李傕、郭汜攻入长安,烧杀抢掠,献帝蒙尘,天下自此陷入更大混乱。贾诩自此得 \"毒士\" 之名,却对亲信说:\"吾非助董贼,乃救凉州众人性命耳。若不如此,吾等皆死於荒野矣。\"
李傕欲封贾诩为侯,他固辞:\"此乃保命之计,何功之有?\" 拜尚书仆射,又推辞:\"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 改任尚书,典选举,暗中保护汉室大臣,献帝东归时,贾诩又力劝李傕和解,为汉室保留最后颜面。他深知西凉军不得人心,故每一步皆为自保,而非贪慕权位。
建安二年(197 年),宛城。贾诩劝张绣降曹,后因曹操纳张济妻,张绣复叛,大败曹军于宛城,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战死。次年曹操再征张绣,突然退兵,张绣欲追,贾诩止之:\"不可追,追必败。\" 张绣不听,果败而归。贾诩又曰:\"促追之,必胜。\" 张绣疑惑从之,竟胜而归,问故,贾诩笑答:\"曹公善用兵,退必有备,初追时其亲自断后,故败;破我后必轻军速进,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非将军敌,故胜。\" 张绣拜服,自此视贾诩为腹心。
建安四年(199 年),袁绍遣人招张绣,贾诩当众对使者说:\"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岂容天下国士?\" 张绣惊惧,拉贾诩入内室:\"何至於此!今当何归?\" 贾诩从容道:\"不如从曹公。袁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重视;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此宜从一也。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此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於四海,此宜从三也。\" 张绣从之,曹操果然不计前嫌,执贾诩手曰:\"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官渡之战,曹操粮尽问计,贾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曹操顿悟,遂出奇兵破乌巢,奠定胜局。赤壁之战前,曹操新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贾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着,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曹操不从,果遭火攻大败,事后叹曰:\"悔不听文和之言,致有此败。\"
渭南之战,马超、韩遂求割地求和,贾诩献反间计:\"伪许之,然后离间其心。\" 曹操用计,果然使马超、韩遂互相猜疑,大破之。此战后,曹操握着贾诩的手说:\"公达之谋,吾不及也。当年在宛城,吾败於你;今日在渭南,吾胜於你,此乃天意让吾得公也。\"
曹丕与曹植争储,曹丕问计,贾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行孝道,勿效袁本初、刘景升废长立幼。\" 曹丕从之,每日晨昏定省,终被立为太子。贾诩深知自己非曹操旧臣,又屡献奇策,遂阖门自守,退无私交,子女嫁娶皆不结高门。有人劝其广交权贵,贾诩笑答:\"吾累迁太仆、太尉,已过平生之望,何敢再求显达?乱世之中,知足方能长乐。\"
黄初四年(223 年),贾诩病逝,享年七十七岁,谥曰 \"肃侯\"。临终前,他对子孙说:\"吾一生谋人无数,每计必求万全,非为富贵,乃求自保。然终未负主,亦未负己。处世之道,在知进退,明得失,不可贪慕权位,亦不可自恃聪明。\" 其子孙谨记教诲,在魏晋乱世中皆得善终,贾诩之智,不仅在谋国,更在谋身。
荀彧的一生,是理想主义者的悲壮远征。他早年弃袁从曹,并非不知曹操的雄猜之性,而是寄希望于 \"奉天子以令不臣\" 能匡扶汉室。当曹操从 \"汉之忠臣\" 渐变为 \"魏之权臣\",他的内心始终在 \"忠君\" 与 \"事功\" 之间挣扎。奉迎天子时,他看到的是复兴汉室的希望;劝曹操进兵官渡时,他想到的是结束乱世的可能。但当九锡之议兴起,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所依托的 \"明主\",终究要走向代汉自立的道路。他的死亡,不是对曹操的背叛,而是对自己初心的坚守,是汉魏之际最后一位秉持儒家理想的士大夫的精神殉道。
荀攸的智慧,在于将 \"智\" 与 \"愚\" 完美融合。他献策时直击要害,如官渡之谋、渭南之策,无不是算无遗策;处世时却藏锋守拙,如不泄露奇策、不居功自傲,甚至在曹丕面前谦卑有礼。这种 \"大智若愚\" 的生存之道,使他在曹操的猜忌与群臣的倾轧中得以保全,成为曹魏智囊团中少有的善终者。他的经历告诉世人,真正的智者,不仅能谋国,更能谋身,在权力的漩涡中找到平衡的支点。
贾诩的每一次抉择,都遵循着 \"利益最大化\" 的原则,却又不失底线。劝李傕攻长安,是为保凉州军性命;劝张绣降曹,是看清曹操的潜力;在立储之争中支持曹丕,是因为 \"废长立幼\" 必生乱。他的 \"毒士\" 之名,源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他的所有策略,本质上都是乱世中的生存经济学 —— 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安全与利益。他的成功,在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时势的精准判断,以及对自身定位的清醒认知。
荀彧、荀攸、贾诩,分别代表了谋士的三种境界:荀彧是 \"道义型\" 谋士,以匡扶汉室为己任,最终为理想献身;荀攸是 \"智术型\" 谋士,以谋略辅佐明主,同时保全自身;贾诩是 \"权变型\" 谋士,以权变之术在乱世中求生存、谋发展。三人虽路径不同,却共同构成了曹操的 \"智囊三角\":荀彧掌战略方向,确立 \"奉天子以令诸侯\" 的政治优势;荀攸主临阵谋略,在具体战役中出谋划策;贾诩善权变奇计,解决突发危机。他们的合作与互补,助力曹操从兖州刺史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主,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
当我们穿越千年时光,回望这三位谋士的人生,会发现他们的智慧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兵法韬略,而成为对人性、对时代的深刻洞察。荀彧的悲剧,在于对理想的执着;荀攸的圆满,在于对分寸的把握;贾诩的成功,在于对现实的妥协。他们的故事,是一部乱世谋士的生存启示录,告诉我们:在时代的巨轮下,有人选择为理想殉道,有人选择为智慧求生,有人选择为现实妥协,但无论何种选择,都需要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与对时势的精准判断。
荀彧力保的汉室终究灭亡,荀攸的奇策多数失传,贾诩的算计终得善终,但他们都在历史长卷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荀彧的 \"敬侯\" 谥号,荀攸的 \"谋主\" 称号,贾诩的 \"肃侯\" 追赠,不仅是对他们功绩的肯定,更是对他们智慧与品格的致敬。曹魏智囊团的传奇,终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愈发璀璨,成为后人研究乱世谋略与人性光辉的永恒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