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让陈庆之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南陈那边对于直插京畿的这支骑兵居然没有丝毫反应,别说南陈国都那边了,就是周遭城池也是各自龟缩城内,完全不敢有任何动作。
而到了这个时候,陈庆之也算是明白了,这个时候的南陈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哪怕把陈庆之这两千骑兵变成项羽麾下的两三万精兵,南陈国都那边估计也不会有什么动作,甚至会选择迁都而暂避锋芒。
而对于南陈为什么会这样,陈庆之同样在书信当中给出了自己的分析,那就是此时的南陈已经力有不逮,因为他们已经将所有的兵力放在了吴国身上。
如果项羽这个时候可以拔掉章昭达这颗钉子,那么直插南陈国都,拿下京畿就完全不是问题。
陈庆之带来的消息十分及时,这也让目前驻扎在这里,跟章昭达对峙的项羽了解到了具体情况。
到了这个时候,形势已经一目了然,只要可以击败章昭达,那么项羽就可以长驱直入,拿下南陈京畿,直逼南陈国都。
“这陈子云带来的还真是一个好消息。”项羽笑着说道,随后还不忘将陈庆之的书信递给了贺齐。
贺齐确实没看过陈庆之送来的书信,因为送信过来的斥候还带来了陈庆之的命令,那就是这封书信必须要先递交给项羽,其余人等不可先看。
而贺齐迫不及待的接过,也开始细细的看了起来,他倒是很好奇项羽口中的好消息究竟是什么。
当看完之后,贺齐也长长舒了口气,陈庆之送过来的消息确实是太及时了。
消息一到完全可以让项羽、贺齐、崔乾佑合军一处击败章昭达后有着具体的计划。
而此时的天井关内,陈蒨同样将新德庆、侯安都等将领召集在一起,开始思索如何将吴国贼子赶出南陈去。
而在得知陈蒨率禁军四千赶赴天井关和新德庆等人会合后,周瑜也敏锐的察觉到南陈这是要和吴国决战了。
不过这也让吴国大都督周瑜十分郁闷,吴国国力明显要超过南陈和楚国一大截,而且毫无疑问,周瑜自认为吴国投入的兵马要比楚国多得多,可为什么南陈就好像疯了一般,非要和自己打个你死我活。
就算是想要以点破面,那为什么不先从最弱的楚国动手呢?
不过周瑜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一切的缘由还要在章昭达身上,如果不是章昭达为了日后在陈霸先面前可以脱卸责任,不惜将楚国进犯南陈的兵马多加了数倍,恐怕南陈还真有可能选择先向楚国动手。
不过此时此刻,木已成舟,南陈已经铁了心要将吴国大军驱赶出去,而吴国自进攻南陈以来也损失不小,当然不会心甘情愿撤军,所以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对于吴国来说,若是胜了,那么吴国就可以裹挟大胜之势,彻底稳固南陈北边,将此地归于吴国所有。
而对于南陈来说,这一战就更加不能败了,原本他们就指望先将吴国驱逐走,所以调遣了南陈上上下下几乎三分之二的兵马在这里,若是输了,那也就意味着南陈接下来将再无还手之力。
而且一但失败,那也就意味着北边彻底落入吴国之手,到时候吴国和楚国分两个方向朝着南陈国都而来,要是不迁都,那就是个死。
可若是一个国家的国都都没了,那也就意味着脊梁骨被打断了,再加上内忧外患不断,南陈恐怕也没有什么翻盘的希望了。
“公瑾,何必在意那所谓的南陈援军,此时的南陈已是强弩之末,除了我们以外,魏国、北齐都虎视眈眈,那楚国更是嚣张,兵分两路,想要拿走南陈一半土地,也不怕撑死他们。
如今这种情况之下,南陈与我们决战,反而可以如我们心愿,只要这一场大战获胜,我等就可以直捣黄龙,灭了陈霸先,大不了这南陈偌大土地,我们跟楚国一人一半便是。”
这番言语自然出自吴国皇子孙策之口,孙策之前率领两万大军前来支援,结果刚到就被杜僧明给了当头一棒,孙策反应过来后,杜僧明直接带着兵马逃走了,这让他颇有一种无力发泄的感觉。
包括后来孙策率军赶到,南陈大军也已经被周瑜和陈武等人击溃,孙策的功劳聊胜于无,这让一向嗜武如命的孙策当然有所不满。
此番南陈皇子陈蒨领精兵跟新德庆等人会合,分明就是要和吴国决战,而这自然也如了孙策的心愿。
对于孙策所说,周瑜不置可否,但思索再三后他还是缓缓说道:“伯符,正所谓狮子搏兔,亦用全力,更何况此番南陈已经岌岌可危,他们调拨所有可以调拨的兵马与我们对峙,我们就应该更加小心,如果我们败了,南陈这一汪死水可就又活了。”
对于周瑜直呼孙策的做法,孙策却是毫不在意,两人本就是至交好友,当初也是孙策将周瑜引荐给孙坚,只不过让孙策没想到的是,周瑜入吴国朝堂后步步高升,凭借百战百胜的战功很快变成了大都督。
而对于孙策来说,战功卓着才是自己的毕生追求,更何况现在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哪怕吴国有意避战,但南陈可不是这么想,这段时间以来天井关和永宁城都在不断调兵遣将,甚至与他们已经有了些许冲突。
周瑜此前就意识到南陈可能会由两路夹击,所以他早早便做了防备,同样将麾下兵马一分为二,周瑜、孙策在此处抵御天井关的兵马,而另一边依旧由陈武、董袭两位负责看住永宁城。
只不过这样一来,原本兵力占据优势的吴国反而陷入了弱势。
尤其是天井关这边,虽然新德庆麾下大军损失惨重,但侯安都带来的兵马可没什么损失,最关键的是侯安都麾下还有一大部分骑兵,这战斗力可是太强悍了,再加上陈蒨带来的四千禁军,如此一来弱势的反而变成了周瑜和孙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