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正臣与李叔正之间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加上这几日争执与讨论,发现李叔正也不是那么面目可憎,犯不着因为这事害他丢了官职。
既然讲述分不出胜负,那就直接展示。
朱元璋欣然同意。
旗杆取来,将旗帜穿在旗杆之上,固定好之后,不等殿前军士动身,顾正臣、李文忠便各自走向了相应旗帜,李叔正虽然是个文臣,但这个时候也没有怯怕什么,毕竟这旗杆也不是太长,挥舞得动。
随着李文忠率先挥舞旗帜,李叔正不甘落后,也将旗帜挥动起来。
顾正臣没有动,只是触摸着红旗上的星辰,陷入了沉思之中。
这是大明,没有办法制完整的五星红旗,日月是必须有的元素,这是所有人的共识,只能化一颗大星为日月,保留了四颗小星。
这渗至骨子里的鲜红,这黄色的星辰。
顾正臣抚摸着红旗,深吸了一口气,将旗杆立在身旁,双手握住,挥舞起来,沉声道:“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目光所至皆为华夏,日月星辰闪耀皆为信仰。愿以吾辈之青春,扞卫盛世之中华!愿以吾辈之血肉,铸造盛世之大明!”
红旗飘飘,极是夺目。
纵是其他两面旗帜如何招摇,也无法与红旗相提并论。
李文忠看向顾正臣,却发现这个一向坚强的汉子,竟已热泪盈眶,每一次挥舞里,似乎都充满了力量。
旗帜之争,已不必争。
只这一摆动,高下立判!
朱元璋目光盯着红色的日月星辰旗,想象着这面旗帜遍布大明的场景,口中还回味着顾正臣的话,轻声道:“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这话虽是通俗简单,却带着一股莫名的力量,很是催人进发,既是如此——”
“礼部听旨!”
李叔正将旗帜交给其他人,上前与任昂并肩行礼听旨。
朱元璋抬手指向红旗:“将日月红旗的规格明确下来,即日起开始制作,并将规格发至府州县学,包括社学,一律起长杆,竖红旗,每日卯时,当集结于红旗之下,肃穆仰看,并齐声呐喊三遍——”
“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目光所至皆为华夏,日月星辰闪耀皆为信仰。愿以吾辈之青春,扞卫盛世之中华!愿以吾辈之血肉,铸造盛世之大明!”
李叔正、任昂领旨。
顾正臣甩去一滴眼泪,看向朱元璋。
这只是感叹的话,怎么还被你弄成国歌的节奏了?
但旨意已成,顾正臣也不好说什么,不过确实,光看旗帜不足以感染人,配上这几句话,确实也能提起精气神。
朱元璋看向顾正臣:“镇国公,这红旗之事,你可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顾正臣想了下,言道:“陛下,当制作日月红旗保护律令法条,明确其颜色、日月星辰位置、大小,不允许任何人随意改变颜色、改变方位。”
朱元璋呵了声:“如此重要的旗帜,也有人敢改颜色吗?”
顾正臣没说话。
这人大胆起来啊,国徽的颜色都敢给你改,面对无数人的眼睛,还真做成了。
若不是后来种种,估计红旗都能禁止使用红色,兴许会改为白旗,就是不知道他娘的要投降给谁看。
法律先立下来,谁敢更改,谁就死,要有法可依。
别到时候一个警告,一个处分,这事就过去了,滑稽可笑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朱元璋见顾正臣坚持,便对开济等人道:“听到了吧,律令法条,该添进去的就添进去,也公告百姓的也公告百姓。”
开济领命。
朱元璋看向顾正臣身旁的日月红旗,又吩咐了句:“礼部先制作一面大旗,就在这奉天殿广场之上,先立起来一面吧。早朝时,诸位也好看看。工部安排人在这里施工吧。”
李叔正、薛祥等人领旨。
议定大明旗之后,朱元璋看向汤和、李文忠等人,接连点了几个名字,然后道:“武英殿商议安南之事。”
转至武英殿。
朱元璋拿起公文,严肃地摔在桌案上:“安南进犯广西凭祥,掠杀大明百姓,朝廷该如何应对?”
顾正臣没说话,看向文官尚书等人。
李文忠见没人开口,便走了出来:“陛下,安南作为藩属国,前有勾结倭寇害我大明百姓,后又屡屡进犯我朝边境,民不堪其扰,朝廷若是不出兵讨伐,恐广西百姓心寒,天下人心寒。”
户部尚书王时皱了皱眉头,走了出来:“陛下,边关有警,百姓受难,朝廷自当发兵讨伐。只是今年户部已没多少钱粮可以支用,尤其是大移民、修缮长城、增设边镇卫所等,占用了大量钱粮。”
“若对安南动用大军,户部恐无法保证支应及时。一旦粮草跟不上,大军必会人心惶惶。故此,臣以为,当先增国库,后图谋安南。”
总之就四个字:
没钱没粮。
朱元璋哼了声:“朕要为百姓讨个公道,靖平边地,可堂堂大明,竟连个支用的钱粮都拿不出来,说出去当真是可笑!不过,钱粮缺口这种事,有一个人在,就不是什么大事。”
王时将目光投向顾正臣,薛祥、开济等人也是如此,就连李文忠、汤和、赵海楼等人也看着顾正臣。
顾正臣被众人看得浑身不自在,赶忙说:“看我做甚,我又不能凭空变出钱粮来。”
王时对朱元璋一抬手,一躬身,那意思是,你看看。
朱元璋对顾正臣道:“你是没办法凭空变出钱粮来,可你却有办法弄来钱粮,八月底离京之前,给户部弄来五百万两钱粮。”
“多,多少?”
顾正臣麻了。
五百万两,老朱你知不知道五百万两是什么概念,那玩意是随随便便就能弄来的?去年整整一年,户部的税折合下来,也不过一千八百万两,这还是远航贸易拉动之下的结果……
你张嘴就要五百万两,这都能填补近三成的国库了。
开什么玩笑。
李文忠也感觉有些过了,让顾正臣弄几十万两,这还说得过去,最多也不能超过一百万两,五百万两,他要是能在短短一个月里弄来,那就是真正的财神了。
朱元璋没给顾正臣商量的余地:“朕准你便宜行事。”
顾正臣想骂人,这可是金陵,我便宜谁去啊,我能便宜哪个,再说了,就是将六部尚书全抄了,那也未必弄出一万两银子啊……